今日小雪,敦煌的风里藏着节气独有的清爽——没有预想中的雪意,却把秋末的燥气涤荡得干干净净。推开门,凉丝丝的空气浸进衣领,带着西北特有的干爽,远处鸣沙山东麓的石窟群在澄澈蓝天下格外清透,崖壁的赭色与天光相映,像一幅刚晕染开的水彩。我裹紧外套往石窟方向走,脚步踩在晨露浸润的石板上,轻响在安静的戈壁间格外清晰。
小雪节气的莫高窟,连风都收了性子。九层楼的飞檐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北大像”的轮廓愈发庄重,檐角铜铃被风拂得轻响,节奏慢悠悠的;栈道旁的红柳枝虽已落尽叶片,却倔强地舒展枝桠,与崖壁的肌理相映成趣。夏日里密集的相机快门声早已消散,此刻耳边只有风过枝桠的轻吟和自己的脚步声,节气把所有喧嚣都悄悄“滤”在了门外。
最妙的是小雪节气的柔光,像给壁画量身定制的滤镜。走进第25窟,斜射的天光让暖色调的《飞天》愈发灵动,飘带的褶皱在光影里仿佛有了动态,连颜料的肌理都清晰可见。有个穿汉服的姑娘举着团扇站在壁画前,扇面的飞天纹样与壁上仙子隔空呼应,她按下快门后惊叹:“这光也太懂美感了,不用修图都自带温柔质感!”
淡季的莫高窟格外“慷慨”,普通门票能多看两个特窟。在第445窟,一尊戴厚风帽的盛唐塑像格外引人注意,蓬松的帽檐透着生活暖意,想来古人早已摸清敦煌冬日的脾性。窟外的风偶尔掠过,窟内却暖融融的——不是空调的温度,是壁画里农耕图的烟火气、供养人脸上的笑意,混着游客们轻声的赞叹,把节气的凉意稳稳挡在门外。
转累了坐在崖壁下的石凳上晒太阳,撞见一对老夫妻正分享馕饼。大爷把馕掰成小块,就着保温杯里的热奶茶递过去:“当年年轻来这儿,人多到挤着看壁画,哪像现在能安安稳稳坐着赏景。”大妈笑着接话:“小雪来刚好,不冷不热,门票还便宜一半,这才是旅行的好时候。”正说着,一只麻雀从草丛里蹦出来,啄了啄地上的馕渣,见我们望它,竟歪头叫了两声,又扑棱着翅膀飞进石窟檐下,成了静景里的小生机。
今夜敦煌的风该还会轻轻吹吧?那些崖壁上的石窟,会在清朗夜色里静静伫立,等着明天的晨光,再次把飞天的飘带和石窟的轮廓,温柔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