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围炉
编辑|小夜
11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赴日旅游提醒。
没想到才过一天,11月17日东京股市一开盘就炸了锅。
日经指数直接失守5万点,资生堂股价跌了11%,伊势丹三越百货跌了12%,日本航空也跌了5.8%。
更直观的是退订潮,54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取消,北海道的酒店、东京的屋形游船订单接连泡汤,中国邮轮也放弃了靠岸计划。
这波操作一点都不意外,稍微有点记性的人都记得,2012年日本搞“购岛”闹剧时,中国游客也是直接用脚投票。
那一年,访日中国游客减少了不少,日本GDP跟着往下走,当时他们就已经尝过疼的滋味了。
本来想觉得这次可能影响没那么大,但后来发现,现在日本对中国游客的依赖比当年还深。
野村综合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木内登英算了一笔账,要是中国游客真的不去了,日本一年要损失2.2万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1011亿。
这个数字看着抽象,换算一下就清楚了,相当于日本全年GDP的0.36%。
说直白点,这部分损失让日本不少行业一年都白干了。
资本从来不会说谎,股市的暴跌就是最直接的反应,嘴上说着不在乎,身体却很诚实。
中国游客的购买力日本真的离不开
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力,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
去大阪心斋桥购物的中国家庭,一家四口买化妆品就能花20万日元。
SK-II神仙水、资生堂红腰子这些高端美妆,还有电饭煲、马桶盖,都是中国游客的热门选择。
中国游客的人均消费是东南亚游客的三倍,东南亚来十个游客,消费总额都顶不上一个中国游客。
这些消费可不是单纯的数字,它们渗透在日本经济的毛细血管里。
银座药妆店的中文导购,专门为中国游客准备的免税折扣,旅行社的定制线路,这些都是围绕中国游客形成的配套产业。
中国游客一旦减少,中文导购首先要失业,接着店铺扛不住租金只能撤店,房东收不到租金可能会向银行断供,银行坏账增加就不敢放贷,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就可能倒闭。
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跟着受影响。
我觉得这事儿最有意思的是,总有人说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
但现实情况是,经济从来都和政治绑在一起,只是平时被“自由市场”的外衣包裹着而已。
日本的第三产业靠中国游客撑起大半江山,大客户一翻脸,营业额直接掉一半,这难道和政治没关系吗?很显然,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替代市场不靠谱日本的依赖困局解不开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游客不去,日本不会找欧美或者东南亚游客填补吗?本来我也觉得或许可行,但后来发现根本不现实。
欧美游客来日本,大多是去京都看寺庙,去北海道滑雪,消费意愿本来就不强。
东南亚游客的消费能力更有限,人均花费和中国游客差了一大截。
这不是靠数量就能弥补的,而是消费质量上的差距。
日本不是没想过摆脱对中国游客的依赖,他们做梦都想。
但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十年时间,毁掉却只要一年。
银座的药妆店总不能改成卖印度飞饼,东京的免税店也不能随便改卖越南咖啡。
这些围绕中国游客搭建的产业生态,想要转型谈何容易,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反过来看看我们这边,中国游客这2.2万亿的消费,不花在日本也有地方去。
海南免税城五年销售额近2000亿元,“五一”假期单日购物额就能超1亿元,SK-II这些热门品牌上架就售罄。
长白山的滑雪场、三亚的度假酒店,客流量每年都在增长。
我们有钱,也有消费场景,根本不用愁没地方花,急的其实是日本。
木内登英自己都承认,考虑到日本物价上涨的压力,中国游客减少无疑给日本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隐忧。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地球村的童话,全球化、自由贸易这些说法,听着美好,但本质上还是谁有钱谁有话语权,谁有需求谁就是筹码。
日本需要中国游客,远比中国游客需要日本多得多。
消费者最厉害的权力,从来不是花钱买服务,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要不要花钱。
高兴了就去消费,给对方带来收益;不高兴了就转身离开,让对方承受损失。
这一次中国游客的“拜拜”,其实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消费力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花钱行为,它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话语权。
日本经济对中国游客的依赖,已经形成了难以打破的困局。
而我们的消费回流,也证明了国内市场的强大潜力。
未来,这种基于消费力的博弈还会继续,而资本和市场的反应,已经给出了最诚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