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件确实触及了公共服务中规则执行与人性化处理的矛盾点。核心争议在于:景区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身高标准(哪怕只差一两厘米)是否算“小心眼”?家长补票后再投诉退票是否合理? 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
关键事实还原:
规则前提:
景区儿童免票/优惠票通常以身高为明确标准(常见分界线如1.2米或1.4米),这是公开透明的规则。
测量场景:
孩子脱鞋后身高138cm,按1.4米标准线需补票(部分景区允许穿鞋测量,但脱鞋更公平)。
家长行为:
现场配合补票,但事后投诉要求退票,理由是“只差2厘米不该计较”。
争议焦点分析:
1. 景区工作人员是否“小心眼”?
规则层面:
工作人员按明文规定执行并无过错。身高标准本就是硬性分界线,若因“差一点”就通融,会导致规则失效(例如139cm、138cm的游客都会要求豁免)。
实操难点:
工作人员通常无现场裁量权,擅自放行可能面临问责。且身高测量本身存在误差,严格按脱鞋净身高是为公平。
沟通方式:
若工作人员态度强硬、缺乏解释,易引发矛盾。规则执行可理解,但态度是否友善是情绪冲突关键。
2. 家长投诉退票是否合理?
情理角度:
家长认为“2厘米差距不大”,且孩子生长快,短期波动属正常,补票可能感到委屈。尤其在公众场合被要求补票,容易产生“被针对”感。
契约角度:
家长购票即视为接受规则,事后因个人对规则不满投诉退款,缺乏依据。若对规则有异议,应提前沟通而非事后追责。
策略问题:
若景区在测量前未明示标准或态度恶劣,投诉有合理性;若规则清晰且态度正常,则投诉更多是情绪宣泄。
深层矛盾揭示:
规则刚性与人性化的冲突:
景区需平衡“对所有游客公平”与“服务温度”。一刀切易显得冷漠,但过度弹性又可能被钻空子。
公共服务中的信任危机:
家长可能将工作人员视为“故意刁难”,而工作人员也可能预设家长“想逃票”,导致对立情绪。
消费心理落差:
家长潜意识认为“儿童票是福利,不该严卡”,而景区视其为“成本控制手段”。
更优解决方案探讨:
主体 可优化措施
景区方 ► 设置“缓冲带”(如138cm-140cm区间给予警告但不强制补票)
► 提供“补差价升级门票”等柔性选项
► 测量时由家长共同确认高度,减少争议
培训员工:态度友好,解释规则而非机械执行
家长 ► 提前查询规则,避免现场尴尬
► 若孩子接近标准,主动询问可否复核
► 对基层员工多一份理解(投诉对象应是规则制定者而非执行者)
社会监督 推动景区采用“年龄+身高”双重标准(如香港迪士尼),更公平合理
总结:
工作人员按规办事≠小心眼: 在缺乏裁量权时,严格执行是其职责所在。问题核心在于规则本身是否合理,而非执行者。
家长情绪可理解但维权方式欠妥: 若对规则不满,应推动景区改进标准,而非针对个体员工投诉。
本质矛盾在制度设计: 用简单身高划分儿童票本身存在缺陷(如高个子幼儿与矮个子青少年不公),需社会推动更科学的标准(如年龄为主、身高为辅)。
规则是冷的,但人是活的。 当138cm的孩子带着失望离开时,景区失去的可能不仅是口碑,还有公共信任。而家长的一句“都是打工的”,也道出了基层执行者的无奈。与其争论“该不该计较2厘米”,不如共同推动更有人情味的规则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