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张带大家聊聊大理鸟吊山先吹后禁?文旅开发别只顾流量不顾底线 最近大理洱源的鸟吊山,堪称文旅圈的反转王。
网红打卡地突遭封禁
前阵子还被吹成《海蒂和爷爷》同款治愈仙境,吸引全国徒步党疯狂打卡,转头就被官方一纸禁令怼回去,直接关上大门,让不少计划出发的游客懵圈:这操作到底闹哪样?
事情得从头捋,鸟吊山能火起来,官方宣传功不可没。
之前有官方账号特意发文安利,说这里的天空、白云、草甸、湖泊连在一起,就是现实版的治愈画卷,这话一出来,瞬间让它在徒步圈封神,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
结果今年8月,洱源县突然发了禁入通告,游客咨询能不能去徒步,得到的回应直接是禁止进入。
这波先引流再关门的操作,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早不说不能去,宣传的时候咋不提生态脆弱、有安全隐患呢?
禁入背后的双重考量
其实仔细看官方给的理由,倒也不是没道理。一方面,鸟吊山是高山生态系统,本身就特别脆弱,高山草甸的土壤层薄,植被根系也浅。
游客一踩就容易坏恢复起来得好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且这里还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人一多就会干扰候鸟,影响它们繁衍。
另一方面,安全风险也确实存在。鸟吊山地势复杂,很多地方没有完善的步道和标识,山区天气又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雨,很容易发生游客迷路、失足坠落,或者遭遇山体滑坡的危险。
文旅开发的必修课
我觉得这波操作最让人诟病的不是禁,而是宣传时的藏着掖着。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功能本来就是保护生态,不是搞旅游开发。
要是一开始就说清楚这里是保护区,暂不对外开放,或者明确哪些区域能去、哪些不能去,也不会让大家产生这么大的落差感。
现在互联网时代,一处景观想出圈太容易了,一篇爆款推文就能引来海量游客。
但文旅开发不能只盯着流量,光顾着喊快来玩,却忽略了生态承载力和安全保障这些关键问题。
很多地方都犯过类似的错,看到景点火了就急着宣传引流,等游客涌来了才发现,生态扛不住、管理跟不上、安全没保障,最后要么被迫关门,要么让好好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得不偿失。
其实保护和利用从来不是对立面,关键是要搞清楚先后顺序。得先算清楚生态能承载多少游客,做好安全风险排查,规划好可开放的区域,再去做宣传推广,而不是反过来,先把人吸引过来,再去解决问题。
鸟吊山这事儿也给各地文旅提了个醒:自然保护区不是普通景区,不能当成引流的工具。
生态底线和安全底线是不能碰的,在没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与其盲目宣传引来争议,不如先把保护工作做到位。
毕竟美景的根基是完好的生态,要是为了一时的流量把生态破坏了,以后再想恢复可就难了。
文旅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大家既能欣赏到自然之美,又能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长期平衡,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