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家
为什么新闻里中日关系已经闹得不可开交,我们的朋友圈里却还是一片富士山下的岁月静好?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刷刷小红书和抖音,感觉像是进入了另一个平行时空。这边厢,高市早苗之流还在疯狂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把两国关系炸得外焦里嫩;那边厢,定位在东京、大阪的帖子铺天盖地,樱花、和服、动漫手办,每一张照片都在告诉你“这里超棒,快来玩”。
这事儿就挺拧巴的。按理说,官方都发话了,外交部提醒注意安全,文旅部更是直接建议“近期别去”,连航司都破天荒地开了免费退票通道,这信号够明确了吧?可东京机场的中国游客,多得跟春运似的,好像那些警告压根不存在。
后来我跟一个刚从日本回来的朋友聊,她给我看了她在浅草寺拍的和服照,确实好看。我问她,你没看新闻吗?不怕有事儿?她倒是挺坦然,说:“嗨,早就计划好了,主要就是想去拍一套这样的照片,发朋友圈啊。不去的话,感觉这草白种了那么久。”
我这才有点明白过来,对很多人来说,去日本可能早就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了,更像是一场必须完成的“社交仪式”。
小红书上那些“保姆级攻略”、“拍照不求人机位”,早就把大家的行程安排得明明白白。去哪个美术馆,在哪条小巷子拍照,吃哪家网红拉面,穿什么衣服最有氛围感,都成了标准答案。
这种“打卡文化”的驱动力,真的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它把一个真实的国家,高度滤镜化、符号化了。
大家关心的不是日本现在怎么样,而是能不能拍出和博主一样的照片,能不能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一波点赞。至于背后那些暗流涌动,谁在乎呢?在“出片”这个终极目标面前,好像一切都可以暂时靠边站。
可现实这东西,最擅长的就是不打招呼地给你一记耳光。就在大家沉浸在“日本人超有礼貌”的幻梦里时,东京一家名叫“中華西太后”的餐厅,直接把歧视贴在了脸上。店主在门口挂个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致中国人,本店的食材都是福岛产的。”
这操作,简直就是指着鼻子骂人。意思很明白:中国人别进来,晦气。这事被一个中国博主给捅了出来,瞬间就炸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信,觉得日本人怎么会这样?他们不是最讲究服务的吗?不是对客人鞠躬九十度吗?
这就是典型的滤镜碎了一地。你以为的“欢迎光临”,可能只是对你钱包的欢迎。一旦触及到某些敏感神经,那张笑脸背后藏着的东西,可就难看多了。
这事儿根本不是个例,只是它被拍下来了而已。中国驻日使领馆早就发过提醒,说今年日本社会治安在恶化,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案子明显多了起来,好几起袭击案到现在都没破。
这些官方的风险提示,白纸黑字摆在那,可很多人就是看不见。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或者说,更愿意相信旅游博主镜头下的那个日本。
一位在羽田机场接受采访的上海大哥,话说得那叫一个坦荡:“政府呼吁我没太往心里去,政治归政治,我玩我的,两码事。”他甚至觉得日本比国内不少地方都安全。
这种“感觉”,有时候真的会要命。除了人身安全,还有一种看不见的风险,很多人也假装它不存在,那就是福岛核污染水。自打去年8月开始排海,这事儿就没停过。咱们国家是第一个站出来强烈反对的,还直接暂停了日本水产品的进口。这可不是小题大做,是实实在在的健康和环境问题。
但你看那些去日本的游客,有多少人会把这个当回事?可能心里也会嘀咕一下,但转念一想,“我就去几天,应该没事吧?”“我不吃海鲜不就行了?”
这种侥幸心理,加上已经付掉的机票酒店钱,就成了他们说服自己继续出发的完美理由。一位北京大姐在机场被问到时,一脸无奈地摊手:“俩月前就订好了,退了多可惜,这损失谁给补?”
话是这么说,可航司明明给了免费退改的选项,旅行社也支持全额退团费。所谓的“损失”,在官方已经兜底的情况下,其实更像是一个借口。说白了,就是心里那点执念,那趟非去不可的旅行,比什么都重要。
最扎心的是,你以为你只是去玩了一趟,花了自己的钱,享受了个人的自由。但你可能没想过,你花的每一分钱,最后都去了哪里。有组数据挺吓人的,光是今年前三个季度,咱们内地游客就在日本砸了将近7万亿日元。这个数字,让中国稳坐日本第一大游客来源国的宝座。
这些钱,通过消费税等各种渠道,最终会流进日本的国库。然后呢?日本2025年的防卫预算,又创了个历史新高。这钱从哪来?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旅游业带来的税收。说得再直白点,你在药妆店抢购面膜、在商场刷卡买电器的钱,转个弯,可能就变成了日本扩充军备的资金。
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诡异的闭环:一边是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扫货”,为日本经济输血;另一边是日本政客拿着充裕的财政,在国际上频频搞小动作,损害中国的利益。高市早苗之流之所以敢那么嚣张,不就是因为觉得你们离不开日本的商品,离不开这里的旅游资源吗?
这种“一边赚你的钱,一边伤你的心”的操作,真的让人心里堵得慌。我们总说“政治与我无关”,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怎么可能无关?
你的每一次消费,其实都是在投票。你选择去哪里花钱,就是为你所认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投票。当你无视国家的提醒,把钱大把大把地花在一个对我们并不友好的地方时,你其实也是在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
当然,我不是说要去恨谁,也不是要搞对立。正常的文化交流,出境旅游,都没问题。但任何事情都有个时机和背景。
在中日关系如此紧张的节点上,咱们是不是也该多一点清醒,少一点盲目?看看那些主动退掉机票,选择在国内游的人,他们不是没钱没闲,而是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国家强大了,我们走出去腰杆才硬。要是连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都不当回事,真到了海外遇到麻烦,你指望谁来给你撑腰?
富士山的风景再美,也终究是别处的风景,那些看似美好的滤镜,总有一天会被现实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