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全面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完善保护机制、推进修缮工程、引入科技手段等举措,持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长廊”的魅力得以传承延续。
据了解,五台山文物资源底蕴深厚,目前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14处,其中54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涵盖4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7点)、4处省级文保单位(7点),以及10处市级、36处县级文保单位。这些文物不仅包括雄伟的佛教建筑,更有佛像、壁画、藏经等珍贵遗存,见证了佛教中国化历程与古代建筑技艺的辉煌。
为压实保护责任,景区实行分类管理:46处属寺庙的文保单位由各寺庙管委会负责;革命文物金岗库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毛主席路居馆由景区文物和遗产保护中心直管;田野文物则交由所在乡镇行政村管护。景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全程履行监管职责,形成“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保护格局。
在文物修缮方面,景区一方面鼓励寺院自筹资金维护,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近年来已获国家和省文物部门资金1480.97万元,完成显通寺、塔院寺应急抢险,以及大白塔、碧山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修缮等6项工程。2025年,塔院寺山海楼、大藏经阁,毛主席路居馆,海会庵,圆照寺天王殿、大雄宝殿,金阁寺天王殿等多处保护修缮工程同步启动,持续为文物“强筋健骨”。
安全防线同样严实。景区为54处文保单位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发放至各管护单位;督促所有文保单位建立微型消防站、安装监控系统,部分寺院还配备了消防水炮、智慧用电监测、热成像报警等设备。同时,通过常态化入寺走访排查,及时整治文物安全隐患,守牢文物保护底线。
现代科技正成为五台山文物保护的“新利器”。2022年起,景区先后实施塔院寺、显通寺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采集文物建筑、彩塑的多维度空间信息,建立起包含结构、材质、纹理的信息化数字库。
2025年,数字化保护进一步扩容:罗睺寺数字化项目已完成招投标;殊像寺、金阁寺数字化项目进入财审与审批阶段;碧山寺、南山寺、菩萨顶数字化项目通过立项批复,设计方案已报审。此外,景区正在推进文物保护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建设,未来将实现对文物遗产的全方位数字化监测,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下一步,五台山景区将继续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要求,细化职责、守正创新,进一步加大文化景观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让千年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摄影 :樊文珍 樊晶璟
来源: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