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暑假接近尾声,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南张夼村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村里一家餐厅的工作人员杜明莉告诉记者,这两个月游客一拨接一拨的,自己每天忙到“飞起”,非常充实、快乐。
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垦利区人民政府红光渔业办事处供图
南张夼村是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山东省景区化村庄。过去几年,该村以回归自然、感受农家、体验乡趣、生态观光为特色,建成滨河景观长廊、山水瀑布、夜间灯光秀等特色旅游景点。同时配套建设亲子娱乐、餐饮民宿等点位,高标准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
乡村旅游在山东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相较前些年的“突飞猛进”,如今齐鲁大地的村庄更注重产品创新和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好客的农家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打卡。
“各位好朋友,我们村的赶海乐园、渔家美食和特色民宿假期不涨价,欢迎打电话预订。”暑假期间,抖音账号“老十五村支书—海哥”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开播,账号博主是东营市垦利区老十五村党支部书记崔建玉。
过去,老十五村村民“靠海吃海”,过着“捕鱼捉蟹,船上住、水上漂”的生活。但随着近年渔业资源的日渐匮乏,以近海捕捞为生的渔民陷入发展困境。
经过摸索,老十五村找准突破方向,立足“渔文化”资源禀赋,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景区+渔港+湿地”的黄金文旅三角区,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产、以产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崔建玉介绍,村里探索“渔业+光伏”“产业+旅游”“休闲+体验”发展模式,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渔村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入选省级景区化村庄。同时围绕“品尝海鲜美食、参与渔家民俗”等主题,连续举办春季“开凌梭美食节”、秋季“渔海船说”嘉年华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2024年,老十五村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50余人就业,实现营业收入380万元。
游客在东营市垦利区老十五村赶海小乐园游玩 垦利区人民政府红光渔业办事处供图
对于乡村而言,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瓶颈更多,比如交通等硬件条件相对落后。
近年来,山东省重点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布局,加快济宁微山岛镇环岛风景道、烟台金山寨—龙泉线改建工程等旅游道路建设,美化提升道路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推出10条旅游公路样板路。
同时,山东部分地区加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扩展现实等技术,在重点乡村旅游区域开发全息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灯光秀、沉浸式演出等项目。山东还推动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接入在线旅游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网上销售、预订、交流等功能。
在济南市,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产业正在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
在济南南部山区,返乡青年带着直播设备走进樱桃园,通过“云端采摘”“助农直播间”等形式,让五峰山大樱桃搭上电商快车,旺季线上日销突破5000单。在长清区,依托校地融合,五峰山街道庄南山村与山东艺术学院牵手,举办首届庄南山村艺术节,将村内闲置老屋改造成“乡村艺术工坊”,大学生创客带来的文创设计产品、非遗手作,让古朴山村变身“艺术村落”。
在济阳区济阳街道葛店村,稻浪在微风中层层翻涌,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散发着生命的蓬勃气息。葛店村采用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稻田为螃蟹提供栖息之所,螃蟹则在田间辛勤劳作,疏松土壤、捕食害虫,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到了收获季,既能收获颗粒饱满、香气四溢的黄河大米,又能捕捉到膏满黄肥、肉质鲜美的螃蟹,真正诠释了生态旅游和谐共生的智慧。
村民致富劲头足,相关部门能提供什么帮助?
2023年以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单位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升级工程,依托乡村景区、民宿、驿站、酒店等,建设100个“乡村好物仓”,将烟台苹果、日照绿茶、黄河口大闸蟹等地标农产品,赋予“标签化”新生代审美。
与此同时,过去两年,山东强化“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公益品牌引领,创新举办乡村旅游节、生态旅游节,全省每年联动举办100场以上特色主题活动,推出了约50家乡村好时节体验基地,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本报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