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脚下,大理镇中和村极具民族韵味的白族建筑里,蕴藏着大理旅居产业的“引才密码”——村里一座座闲置院落敞开怀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绘画、设计、影视、音乐等领域的从业者慕名而来、旅居扎根,带动村民增收、院落盘活、产业振兴。这一生动场景,正是大理市旅居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大理市将做好旅居人才工作作为抢抓新时代旅居业快速发展新机遇的重要抓手,围绕“才聚苍洱·智汇大理”人才工作品牌,在旅居产业中坚持以旅引才、暖心惠才、共生促才,推动大理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稳步发展。
以旅引才。将提升旅居品质作为吸引旅居人才的重要支撑,围绕构建环洱海旅居圈目标,依托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环洱海生态廊道、环苍山国家步道、千年茶马古道等优质资源,重点培育乡村旅居、创业旅居、置业旅居、度假旅居、康养旅居、文化艺术旅居、体育运动旅居7大产品体系,形成以N个特色村示范带动支撑的“1+7+N”的“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打造“大理客栈管家”等省级劳务品牌,为旅居人才提供全链条支撑,以优质旅居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年初以来共吸引旅居人员20余万人。
暖心惠才。做优旅居人才服务生态。做实一联:实行市“四班子”成员常态化联系旅居专家人才机制,并在春节等重要节点走访、慰问一批旅居专家人才,做到彰显诚意、增进感情。用好一网:利用“苍洱人才”智慧网络服务平台,整合《苍洱人才惠享卡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以该平台为依托建立旅居政策知识库、旅居人才数据库等,做到底数清、政策明。用活一码:推动“苍洱人才码”整合旅居人才常用的就医、出行等高频服务事项,以数字形式生成专属数字身份标识,助推旅居人才享受高效服务。培树一批:在“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开设“苍洱英才风采录”专栏,集中展示人才奋斗拼搏的优秀事迹,并将36家由旅居人才创办的民宿培树为“苍洱红驿·人才心居”,做到氛围营造与典型引领相结合。温暖一方:用好太保家园大理社区等人才服务阵地,组织旅居人才代表参加“苍洱党旗红·英才迎新春”人才服务专场和“心系人才·三道茶叙”青年人才座谈会等活动6场次,并为部分优秀旅居人才提供人才公寓,有效增强了旅居人才的情感认同。
共生促才。旅居人才与大理本地坚持双向奔赴、价值共生原则,实现旅居人才赋能大理发展、大理发展成就旅居人才,形成“留才聚能、才聚业兴”的双向循环。其中,大理镇中和村以旅居人才集聚为契机,推动闲置院落转化为艺术家工坊、民宿和工作室,并创造艺术帮工、环境保洁等就业岗位100余个,村民年均收入增长30%以上。海东镇石头村吸引30余位艺术家在此旅居,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为旅居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海东镇政府与创业旅居人才合力打造的文笔村“彩虹路”,成为游客打卡“网红点”,既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又提高了创业旅居人才的民宿收益。(中共大理市委组织部 宝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