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编辑 乐乐
露营之行化身夺命之旅。
10人遇难,2人失联。
网友却纷纷怒斥遇难者“活该”?
当游客把牧民善意的提醒当成“耳边风”。
当扑面而来的黑色水墙瞬间吞噬了帐篷与车辆。
这几个游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血色河道,山洪夜袭夺命露营
2025年8月16日。
内蒙古某河道旁的一处平地上,来了一群 “不速之客”。
他们是来自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某医院的13名职工及家属。
五个家庭趁着暑假和周末相约一起到这里露营。
干涸的河床上,篝火摇曳,欢声笑语刺破草原的宁静。
却不知百米外一道黑色水墙正撕裂夜幕,咆哮而来。
当晚22时左右, 露营地的夜色被一声巨响撕裂。
一道三米高的洪峰如巨兽般扑向沟底露营的13人。
轰隆隆的巨响和扑面而来的黑色水墙瞬间吞噬了帐篷与车辆。
强大的水流轻易地将人和车卷走。
惊恐的呼喊声在山谷中回荡,却很快被洪水的轰鸣声所掩盖。
晚上10点47分 ,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当地 110 指挥中心响起。
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求救声。
东乌盖沟上游突发山洪, 多名游客被洪水围困,生死未卜。
险情就是命令。
消防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5辆满载救援装备的消防车划破夜色,朝着事发山谷疾驰而去。
时间在紧张的搜救中一分一秒流逝。
直到次日凌晨0点30分,河道深处传来了微弱的回音。
救援人员在浑浊的积水中艰难穿行。
终于在一处相对凸起的礁石旁, 发现了一名蜷缩的女孩。
她浑身湿透,沾满淤泥,眼神里满是惊魂未定的恐惧。
救援人员立刻上前为她披上保暖衣物,小心翼翼地将她转移到安全地带。
随后用急救车紧急送往医院。
经过医生检查, 女孩虽有外伤和惊吓,但生命体征平稳,算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
可当更多细节被披露, 这份 “幸运” 背后的沉重更让人揪心。
这个刚满 19 岁的姑娘,前不久才结束高考。
正满心期待着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
可这场突如其来的山洪。
不仅冲毁了她的露营之旅,更在她本该明媚的青春记忆里,刻下了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被陆续找到。
截至17日21时许,已有10人确定遇难,仍有2人下落不明。
事情经过媒体传到网络上以后。
网友们纷纷发声为遇难者哀悼。
可看了几人扎帐篷的位置,以及当地牧民的发声后。
部分网友的看法却两极分化了。
认为他们“不值得同情”的声音也逐渐冒了出来。
“牧民劝过、预警发过、牌子立过,还带老人孩子去泄洪沟,这不是找死吗?”
社交媒体上,这条高赞评论道出了汹涌舆情。
愤怒舆情:不值得同情的血色教训
事发的河道名叫东乌盖沟。
这条发源于阴山山脉滚吉拉格山顶的河道。
在牧民口中有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名字—— “棺材山”。
57公里的沟道如同潜伏的巨蟒。
456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在暴雨中化身死亡泄洪通道。
然而8月16日傍晚。
来自巴彦淖尔市的13名游客,却将帐篷扎进了这条“石棺材”的沟底。
他们并非误入歧途。
当地牧民曾当面劝阻: “沟底不能久留,雨大了要出事!”
然而,这些游客却没有把牧民的警告当回事。
或许他们觉得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差,或许是被眼前美丽的风景冲昏了头脑。
依然选择在此处露营。
更讽刺的是, 早在当天下午,气象部门已发布预警。
22时20分,山洪黄色预警再度鸣响。
可手机里的预警信息,却被这些游客给忽略了。
22时30分,洪水突至。
幸存女孩回忆,“水墙”毫无征兆,裹挟泥沙与碎石席卷营地。
汽车被拧成麻花,帐篷消失于淤泥,欢声笑语的营地瞬间沦为坟场。
一位网友愤怒地表示:
“明知有危险还不听劝,真的是自己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这能怪谁呢?”
还有网友指出: “外出游玩,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回顾近期, 因游客缺乏安全意识和对大自然敬畏之心而引发的悲剧并非个例。
就在半个月前,广州的一个景区,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惨剧。
类似悲剧频发:不听劝告自食恶果
2025年8月1日清晨。
六名平均年龄仅21岁的青年从东莞、香港等地出发。
驱车前往 网友热推的“秘境”爱心潭。
这片未开发水域因俯瞰呈心形得名,被博主包装成“玻璃水仙境”。
却对暗藏的山洪风险只字未提。
出发前,手机已频繁弹出惠东县气象台的 暴雨蓝色预警。
朋友圈也被 “雷雨局部暴雨”的提醒刷屏。
团队中有人犹豫 :“要不要取消行程?”
但多数人一笑置之: “小雨更有意境!”“气象台总爱小题大做。”
他们甚至在路上晒出“水清见底”的滤镜美照, 全然不知死神已悄然逼近。
下午2点,六人抵达爱心潭。
彼时水面平静,他们 嬉笑着踏入冰凉潭水。
殊不知, 危险正从二十公里外的上游汇聚。
白马河下游集雨面积达50平方公里。
一旦上游暴雨,洪峰半小时内便会咆哮而至。
傍晚8点,天色骤暗。
幸存者阮某回忆: “突然听到火车轰鸣般的巨响!”
村民熟知这是山洪警报,但游客们茫然无措。
顷刻间,河水暴涨,五人被卷入暗流。
阮某拼死抓住礁石爬上孤岛,眼睁睁看着同伴消失在浑浊的浪涛中。
他颤抖着拨通报警电话,信号断断续续:“救…救我们!人都被冲走了!”
当地有关部门接到报警后 连夜集结1300余人次,顶着暴雨展开搜救。
但未开发的水域暗流漩涡密布,青苔湿滑致消防员多次坠水呛伤。
无人机热成像因水体温度干扰失效,声呐设备在复杂暗流中难以定位。
持续强降雨让水位反复上涨,搜救被迫中断多次。
48小时后,这些游客的遗体陆续在乱石堆中被找到。
最小的一个甚至还未满十八岁,青春永远凝固在冰冷的潭水中。
悲剧被报道后瞬间引爆网络,但舆论并非一边倒的哀悼。
网友发现爱心潭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类似的意外。
当地路边也的立着警示牌。
可牌子再多,也挡不住打卡滤镜的诱惑!
8月13日,在杭州钱塘江畔,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
当天傍晚, 一对夫妻带着一对儿女在江滨公园游玩。
此时突然 潮水上涨,喊潮员第一时间放声嘶吼疏散游客。
可就在此时, 一家四口却翻越护栏在禁区漫步。
结果被汹涌而至的潮水瞬间冲走。
若非一根浮木救命,怕是早已葬身怒涛。
求生密码:如何打破“作死”循环?
综合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
类似悲剧频发的原因主要就是部 分游客安全意识淡薄。
他们在出行前, 往往没有对目的地进行充分的了解。
不了解当地的天气变化、地形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选择露营地或进行徒步等活动时, 仅凭个人喜好和感觉,盲目地进入一些危险区域。
在面对当地人的提醒时, 一些游客还存在侥幸心理。
总认为危险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殊不知在意外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为了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 游客自身要提升安全意识。
在进行户外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目的地的详细信息。
选择正规的景区或露营地,避免前往危险区域。
在遇到危险时,要保持冷静,及时求救,不要盲目行动。
另外, 相关部门应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宣传户外活动的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
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同时,在危险区域周边 设置安全提示牌,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再者, 加强监管力度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景区和户外活动场所的巡查力度。
及时发现和制止游客的不安全行为。
对于擅自进入危险区域、破坏生态环境、挑衅野生动物等行为。
要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出游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时,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避免悲剧的再次降临。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