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的行程结束后,我原以为这段旅程已翻篇,然而心中总有一种牵挂挥之不去。细细追溯,那不是某个遗址或某片风景,而是一个人——我们的领队兼导游张悦,笔名“旅行者悦”。
她把工作变成乐趣,并为这份乐趣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她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服务游客,让每个人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留下属于自己的风景。她还将时尚与艺术自然地融入旅行,把职业装点得丰富而绚烂。
旅行,本就是人类最古老的精神活动之一。它像一扇旋转门,让人们得以暂时脱离熟悉的时空坐标,在移动中重塑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旅行者悦深谙此理,她不仅带领我们看世界,也让我们在旅途中看见自己。
她的足迹已遍布七大洲四大洋,走过120多个国家,26次踏入非洲,10次抵达南极,五次北极,甚至到达过地球的顶端——北极点。记得那一刻,她站在船头解说,冰海裂开出一条通道,破冰船缓缓驶入极点,那声音里饱含着见证世界极致风景的坚定与喜悦。
世界很大,人生很短。全世界有233个国家和地区,若一年去两个国家,需要116年;若一年去四个国家,需要58年;即便每月去一个,也要19年。她却在不大的年纪,已用双脚丈量了超过半个世界。她带领超过六万人游览世界各地,走过一百多个国家500多座城市,她不仅行走,更在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们:旅行,不止是到达目的地的足迹,更是心灵不断出发的勇气。
这是笔者抓拍她在希腊迈泰奥拉给团友拍照时的瞬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旅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每一个目的地,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
北极点:地球之巅的人生刻度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场与世界的对话。
而北极点,这个地球最北端的坐标,却像是一枚隐秘的印章,只有少数人能在生命中亲手盖下。
当破冰船劈开坚硬的海冰,在18:35准时抵达北纬90°00′00″,那一刻,旅行者抵达的并非只是地理的顶点,而是人生刻度上的巅峰。
旅行者悦站在船上解说北极点破冰。
冰层在眼前裂开,伴随着低沉的轰鸣声,北极的静寂被一刀切破。那不是破坏,而是一种创造——新的水道在坚冰之上诞生。
船缓缓前行,巨大的冰块翻转、碎裂、漂移,像一场亘古未改的仪式。湛蓝色的海水从裂缝中涌出,提醒人们这里并非死寂,而是充满力量的生命疆域。
站在甲板上,望着这一切,才明白“破冰”不仅是一种物理的冲击,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勇敢者以探索的姿态,向世界的尽头发问,也在内心深处,找到新的通道。
破冰船冲击极地海冰的瞬间:巨大的冰层在船首的挤压下碎裂,浮起、翻转,露出深邃湛蓝的水面,仿佛世界在眼前被重新“劈开”
在这片亘古冰原之上,旅行者悦身着鲜亮的黄衣,笑容与极地的寒风相映成趣。破冰船缓缓驶过坚硬的冰层,每一次轰鸣都像是向未知世界发出的问候。
极昼的微光洒落在甲板,她指向远方,仿佛在告诉同行者:这里不是世界的尽头,而是勇敢者的起点。她的眼神坚定而明亮,像是把这段稀有的北极点之旅,化作一幅属于心灵的风景。
在只有少数人能抵达的极地,她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进冰雪深处。
北极点(North Pole)是地球最北端的地理坐标点,位于北冰洋中央,纬度为北纬90°。与南极点不同,北极点没有坚固的大陆支撑,而是由厚厚的海冰覆盖的海面。这里四季寒冷,冬季漫长的极夜,夏季则是连续的极昼。
到达北极点极为不易,每年能亲身抵达的旅行者不到千人,主要依靠核动力破冰船或特种飞机。站在这里,人类从任意方向走出一步,都是“向南”;这里不仅是地理的极致,更象征着探索精神的顶点。
这张照片太有象征意义了!旅行者悦站在北纬90°00′00″的标志前,举起写着“世界为我而转”的横幅,笑容洋溢,背后是极地风雪与同伴的身影。画面不仅记录了她抵达地球之巅的瞬间,也把旅行的精神凝结成了一个生动的符号。
世界上最北的地方,只有一个方向——南。
2023年8月30日18:35,破冰船穿越重重冰障,终于抵达北纬90°00′00″。站在这个地球的顶端,旅行者悦举起横幅,笑容如极光般明亮。
“世界为我而转”并非张扬,而是对自我勇气与梦想的回答。在这里,她不只是旅行者,更是见证者与书写者,把人生的篇章写到世界的最北端。
这张照片很温暖,也很有纪念意义。与前面那张“世界为我而转”的豪情不同,这一张更像是“抵达之喜”的分享:旅行者悦与同伴肩并肩,举着“我到北极点啦!”的横幅,笑容真挚,眼神里有释然、有满足,也有一份和亲友共同抵达的幸福感。
极点之旅,不只是一个人抵达世界的尽头,更是与同行者共享的荣耀。
当风雪中的航程化作手中这条横幅,文字“我到北极点啦!”仿佛为漫长旅途作了最生动的注解。
有人说,旅行的意义在于看风景,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身边的笑容与陪伴。此刻的北纬90°,因为有彼此的见证,而变得格外温暖。
这也是一位环游世界的大咖。
这张照片很有故事感。人物身着橙色极地探险服,面露微笑,眼神带着一种自信与释然,背景是破冰船的甲板。和前面那些庆典、合影不同,这一张更像是一种个人内心的独白:经历了漫长的航程与极地的考验,最终在北极点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笑容。
有些时刻,不需要言语。
北纬90°的寒风拂过面庞,冰雪的寂静映照着笑意。那是抵达后的释然,是心中长久的期待终于落地的轻松。
旅行,不只是抵达目的地的欢呼,更是心灵与世界的对话。此刻的笑容,就是对远方最温暖的回答。
抵达北极点的高光时刻
这组照片把“抵达北极点”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庆典、香槟、旗帜、合影,还有勇敢的冰水体验,仿佛一场跨越人类疆界的盛典。它不仅是航程的终点,更像是一场生命的加冕。
五天的破冰航行,终于在2023年8月30日18:35抵达北纬90°00′00″——地球的顶端。
此刻,甲板上欢呼声四起,香槟开启,旗帜迎风招展。旅行者悦在极地海水中留下勇敢一跃,有人高举横幅与国旗,把荣耀写在冰雪之上。
抵达北极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突破,更是心灵的仪式。那一瞬间,旅者与世界最遥远的坐标相遇,也与自己最勇敢的心相遇。
在北纬90°,所有方向都是南。这里没有道路,只有冰与风,却让人心中生出最清晰的坐标。
这一刻的笑容、旗帜与欢呼,终将淡出时间的浪潮,但留存下来的,是那份抵达的勇气与记忆的温度。
北极点不是旅程的终点,而是新的出发。
因为当他们站上世界的顶端,才更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走到哪里,而在于勇敢者们愿意一次次破冰,向未知的远方出发。
南极启程
当旅行者悦穿上橙色冲锋衣,登上飞往南极的探险之船,她已准备好与这片世界尽头展开一场对话。启程的那一刻,海面映照着她的笑容,身后是静候远航的邮轮,前方则是企鹅栖息的海岸与冰雪覆盖的大陆。
而当她站在冰川与浮冰之间,眼前的景象更像是一部上天雕刻的史诗。这是她与南极的N次凝视——既有生命的热烈,也有冰雪的冷峻。旅行者悦用脚步丈量世界之巅,用目光和心灵记下属于她的极地篇章。
航行的途中,蔚蓝的海面忽然被一声声鲸息点亮,巨大的身影从深海浮起,在浪花中跃动。鲸群与船只擦肩而过,仿佛为旅行者送上最庄重的欢迎礼。
冰原裂开如同大地的脉络,冰川直插云霄如同守护者,冰海中浮动的蓝白块体在风浪间诉说着时间的秘密。
北方四岛
离开冰雪极地,旅行者悦又踏上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旅程。这里是夏日的北方四岛,海风清爽,天空澄澈。穿上厚重的防水服,涉过冰凉的海水,才算真正融入这片海岸的节奏。
在海滩上,大家举起刚刚捕捞上来的硕大海鲜,喜悦溢于言表。那一刻,劳动与自然的馈赠交织成最鲜活的记忆。远处的草地上,帐篷、篝火与欢声笑语汇成一幅温暖的画面——旅行不仅是路途的远行,也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交流。
从极地的冷冽到海岸的热烈,旅行者悦在路上的故事,不断在不同风景中延展。
非洲旷野
当旅行者悦走入非洲的原野,她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去感受这片大陆的心跳——与猛兽同行。猎豹静卧林间,白狮在草丛中缓缓踱步,而她或着一袭鲜艳的裙装,或披上探险的装束,始终与它们保持一种微妙的默契。
这并非一场惊险的挑战,而是一种深刻的交流。人与自然,力量与优雅,在旷野中相互呼应。每一步脚印,都仿佛在见证人类与野性的和解与共生。非洲的阳光炽烈,却也温柔;在这片土地上,旅行者悦收获的,不只是惊叹与勇气,更是一份对生命最真切的敬意。
巴拿马运河
从大西洋驶向太平洋,巴拿马运河是一条改变世界格局的人造水道。旅行者悦登上甲板,用延时摄影记录下船只过闸的全过程。
闸门缓缓合上,水位开始上升,庞大的船体随着水波稳步抬升。几十分钟的等待,在镜头中被浓缩为三十秒的奇迹:人与自然、科技与航海的智慧在此交汇。
当闸门再一次开启,眼前的航道直通远方。那一刻,不仅是船只跨越了大陆的阻隔,更像是旅行者在自己的旅程中再次翻开了新的一页。
色彩里的旅行
旅行,不只是脚步丈量世界,更是眼睛与心灵对色彩的收藏。
每一段旅程,都有属于它的色调;每一种色彩,都在提醒我们生命的多样与丰盈。
旅行者悦的摄影作品:
从僧侣的袈裟、火焰与烛光,到墙壁、器皿与落日,都带着一种浓烈而安静的力量
红色:信仰与心火
红色,是火焰的颜色,也是心灵的底色。
在僧侣的袈裟里,它是一种宁静的信仰;在烛光与烈焰中,它是一份虔诚的守护;在大地与墙壁之间,它又是一种沉淀的历史与生活。
红色,可以炽烈如烈火,也可以温柔如夕阳。它让人读懂生命的的厚度。
这张照片色彩极其震撼:蔚蓝的天空、炽烈的橙红色沙丘、以及投射出的大片阴影,构成了极简而强烈的画面。沙脊上的人影渺小如蚂蚁,却又让人深切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尺度对比。
这张照片色彩浓烈,金色的夕阳与橙红的土地交织,非洲大象缓缓涉水而行,构成一幅原始而神圣的画卷。天空的光束透过云层洒下,仿佛在为大地与生命加冕。
从沙漠、火焰、日落,到孩子的笑容与人群的背影,都被统一在同一片橙色氛围里,形成一种生命的张力
橙色:炽烈与丰盈
橙色,是大地最古老的底色。它炽热,却不张扬。
在非洲的黄昏,金色的阳光洒在大象的背上,庄严而神圣;在沙漠的起伏中,它是风与时间雕刻的痕迹;在人群的火焰与笑声中,它是生命最热烈的节拍。
橙色,是热情与丰盈,是旅行者心底留下的体温。
“黄色组”画面非常统一而饱满:沙漠的金黄、稀树草原的旷阔、咖啡馆里暖黄色的灯光、夕阳照耀下的现代建筑……黄色在这里既有自然的辽阔与热烈,也有生活的温润与温情。
黄色:太阳的馈赠
在撒哈拉的沙丘上,它是孤独而壮阔的旅程;在非洲草原上,它是生命奔涌的律动;在城市的灯火与市井的笑语里,它又化作最温暖的陪伴。
黄色,是希望,是丰收,是旅行者心底那份最明亮的力量。
绿色:生命的歌
绿色,是生命最深沉的底色。
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它是自由的奔跑;在田野的牛羊间,它是丰饶的日子;在草叶上的昆虫与飞鸟里,它是自然最细腻的呼吸。
绿色从不张扬,却最持久。它让旅行者感受到宁静与希望,那是大地母亲写在万物身上的承诺。
这组画面展现出蓝色的多重意象:深海中的鱼群与水母、冰封的气泡、天空下的孤鸟、窗棂的宁静之蓝、夜空与大地交织的冷色调……蓝色在这里既是辽阔的象征,也是心灵最深处的宁静。
蓝色:宁静与辽阔
蓝色,是海的呼吸,是天的胸怀,也是心灵最安静的栖所。
它在深海里孕育生命,在冰层中封存时间,在天空下延展孤独与自由。
蓝色不喧哗,却辽阔无边;在蓝色的怀抱里,旅行者听见自己最真实的心跳。
紫色:梦与神秘
紫色,是夜与梦的交汇处。
它在闪电中展现力量,在云霞间显露柔美,在光影的艺术里化作超现实的盛宴。
紫色既神秘又浪漫,让旅行者在途中仿佛穿越到另一个维度,去探寻未知的自我。
色彩的交响
当黄色的阳光、蓝色的海洋、橙色的炽烈、红色的心火、紫色的梦境与绿色的生机交织在一起,便汇成了一首色彩的交响曲。
旅行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让我们在不同的风景中,收集世界的色彩,同时照见内心的斑斓。
人文之光
旅行者悦的镜头,不止停留在山川与海洋,也深深扎进了人群。她捕捉到的是人类最质朴的笑容、最平凡的劳作、最真挚的情感。
一个微笑、一次挥手、一个动作,或是孩子眼中的光亮,都比风景更动人。因为人,才是世界的根本。
这些影像告诉我们:无论肤色、语言、信仰如何不同,快乐与温情却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旅行的意义,不仅是看见风景,更是理解彼此,在陌生的土地上发现熟悉的温暖。
风采自如
旅行者悦走过的每一段路,不仅留下了风景的痕迹,也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印记。她与大鸟对视,与狮子同行,在冰雪中伸展,在沙漠里伫立,在遗迹间穿行。
她的身影,或鲜艳明快,或温柔沉静;她的笑容,或热烈奔放,或含蓄深远。她不是单纯的观者,而是旅行故事的讲述者,是风景里不可或缺的色彩。
旅行不仅仅停留在脚下的路与眼前的风景,它还可以化为文字与影像,走向更远的世界。2018年,旅行者悦的作品登上了《中国国家旅游》与《厦门航空》杂志,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红色沙漠》的影像如同一首视觉诗篇,在空旷的土地上留下生命的印记;蓝色人像则让异域文化与个体表情交织,传递出旅行的张力与力量。
纸媒的刊登,不只是形式的呈现,更是旅行者悦精神的延展。她的旅程,从此拥有了可以触摸的印迹,被更多人看见、感知与共鸣。
一年将尽,旅行者悦回望自己的旅途:从雪山到海洋,从木屋到机场,每一段路途都留下了欢笑与感动。
镜头里的她,不只是记录风景的人,更是走进风景的一部分。蓝天下的和风小屋,冰海深处的孤帆,机场里的笑容……都在诉说着“告别”与“出发”的循环。
“2024·Good Bye”,是一句温柔的告别;而手中的登机牌,又是下一程的开始。旅行,从未结束,只是不断重生。
跨越新年
当2024缓缓落幕,旅行者悦在沙特的岩石奇观前驻足,告别过去的时光。回首一年的旅途,她从中东到极地,从美洲到岛屿,把自己的足迹刻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025年伊始,她与朋友们在笑声中迎接新年。冰川前的拥抱、热带海岸的畅游、街头的舞姿与欢笑,都成为崭新一年的注脚。
这一组影像,不只是地理上的跨度,更是时间上的跨越。从“Good Bye”到“Happy new year”,旅行者悦的故事始终在继续。她用脚步丈量世界,也用笑容点亮未来。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说:"旅行不是寻找异域风情,而是找回被自己遗忘的可能性。"我们在差异中辨认出那些被日常掩埋的自我碎片。
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大陆,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旅行最终给予我们的,或许正是这种"复眼式"的生存智慧——在移动中保持凝视,在差异中理解普遍,最终带着整个世界回到最初的起点:自己的内心。
在旅途中,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聆听不同的故事,这些经历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我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环境,而是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未知的世界。这种开放的心态,也让我们更加包容,更加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旅行,也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放下平日的伪装,卸下所有的防备,去审视真实的自我。我们可以反思过去,规划未来,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与内心的对话,往往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
文、图片编辑︱潘天翠
本文图片全部源自“旅行者悦”的微信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