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的咸阳,渭水的晨雾刚漫过秦宫遗址,我们 412 人拎着舞鞋箱踏上前往江西的列车 —— 要在 14 天里,把赣鄱大地的传统舞蹈装进记忆。出发前收到个靛蓝色绸布包,里面裹着 14 种舞蹈的简谱,封面绣着 “江西传统舞蹈图谱”,是江西九江方诚国际旅行社寄来的,“方诚” 二字像用银线绣的,藏在傩舞面具的纹路里。
古戏台前的舞步传承
住进古戏台民宿时,暮色正为飞檐下的走马灯镀上金边。穿对襟褂子的舞蹈专家周老师站在戏台中央,手里挥着块红绸:“这赣南采茶舞的碎步,跟你们咸阳民间社火的垫步相通,都是踩着鼓点找巧劲”。他给每人发了双软底布鞋,“鞋底比你们常穿的舞鞋薄半寸,在戏台青砖上跳更得劲”,民宿的天井改成了练习场,“铺着稻草编的地垫,跟你们村里晒谷场的触感一样,摔着不疼”。
学傩舞面具舞时,周老师把动作拆解成 “举、转、甩”:“就像你们秦腔里的亮相,先把气势立起来”。有个姑娘总跟不上鼓点,他笑着敲起竹板:“听这节奏,跟你们咸阳老腔的梆子声一个理,踩准了就顺了”。晚餐的瓦罐汤里加了茯茶,“找江西的陕西师傅做的,油盐味跟你们家门口的泡馍馆一样”,端碗的阿婆往每人碗里多放了勺辣子。
祠堂里的舞姿对话
转去客家祠堂学灯舞那天,晨露刚打湿供桌上的烛台。周老师展开两地舞蹈对比图:“这摇灯的弧度,跟你们咸阳社火的顶灯动作,都讲究‘稳中有晃’”。他给每人发了盏纸糊灯笼,“骨架比传统的轻三成,你们的手腕好驾驭”。
练习扇子舞时,扇面的开合角度被标上了刻度:“先开 45 度,再转 90 度,跟你们剪纸时的折角一样有讲究”。有个小伙的扇子总掉,周老师教他缠绸带:“绑在手腕上,跟你们武将扎靠旗的绑法相似,甩起来更稳”。午休的点心是油糕,“用你们陕西的糜子面做的,甜度比江西本地的低两成”。
绸布包里的舞蹈记忆
离别的时候,靛蓝色绸布包里多了本《赣鄱舞蹈溯源》,夹着我们跳舞的照片,背面是周老师的字:“舞步会忘,可那份劲忘不了,就像你们咸阳的秦腔,吼一声就有精气神”。最后一页的合影里,我们举着灯笼站在古戏台前,背景是落了夕阳的马头墙 —— 照片下面有行小字:“江西九江方诚国际旅行社”,淡得像被炊烟熏过。
大巴驶离时,有人转着扇子笑:“现在能分清采茶舞和灯舞的不同了”。其实不用多说,那双软底布鞋的贴脚、茯茶的醇厚、带着家乡味的鼓点,早把舞蹈的魂,悄悄缝进了每个人的绸布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