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朋友小林突然发来消息:“我辞职了。”
没等我回,她又补了句:“突然想通了,每天对着那堆勾心斗角的报表,比坐过山车还晕,关键是还不刺激,只剩恶心。”
我盯着屏幕笑出了声。这姑娘前阵子还在抱怨“成年人哪有资格谈喜欢”,现在倒活得通透——人生本来就是场游乐场,有人爱坐旋转木马,有人就爱蹦极,要是某个项目让你直犯恶心,硬撑着干嘛?
那些“必须做”的事,其实都是自选项目
小时候总觉得游乐场的项目是固定的:先玩碰碰车,再坐海盗船,最后买个棉花糖才算圆满。就像大人们说的“必须考公”“必须结婚”“必须在30岁前买房”,仿佛少了哪一样,人生就成了残次品。
可去年在游乐场,我看到一个奶奶坐了三次过山车。她冲下来时却笑得比谁都疯,下来后对着镜头比耶:“年轻时总说等孙子长大了陪我来,现在想通了,玩这事哪用等?”
原来那些“必须”都是幻觉。有人25岁结婚生娃,把柴米油盐过成了温馨的闯关游戏;有人35岁辞职去学烘焙,每天和面粉打交道比签百万合同还开心;有人一辈子没进过职场,靠摆摊卖手作耳环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游乐场哪有什么标准路线?你手里的门票,从来只属于你自己。
及时止损不是怂,是懂规矩
前阵子和一个创业者聊天,他公司刚拿到第二轮融资,却突然宣布解散。我们都觉得可惜,他却指着窗外:“你看楼下那家奶茶店,上个月还排长队,这月就贴了转让。不是奶茶不好喝,是喝的人腻了。”
他说刚创业时,每天琢磨产品到凌晨,像玩解谜游戏一样兴奋。可后来变成了应付投资人、算计同行,“就像玩抓娃娃机,明明知道夹子松得根本抓不住,还硬要投币,不是傻吗?”
想起我妈总说“过日子要熬”,可熬粥得看火候,熬过头就成了焦糊的锅底。一段让你哭比笑多的关系,一份让你看见办公楼就发慌的工作,一个让你整夜失眠的目标,就像游乐场里故障的设备——它不会因为你坚持就变好,只会让你在原地消耗能量。
真正的好玩,是敢对“应该”说“我不”
表妹去年退了婚,全家都骂她“疯了”。男方家境优渥,工作稳定,是亲戚眼里的“完美对象”。可她在试婚纱那天突然崩溃:“我一想到以后每天要陪他应酬、应付他爸妈,就像被逼着坐恐怖屋,明明吓得腿软,还得假装很勇敢。”
现在她一个人租了间带阳台的小屋,养了只叫“年糕”的猫,周末去学脱口秀。上次看她演出,她站在台上说:“以前总怕别人说我‘挑’,后来发现,挑不是毛病,硬吃自己不爱吃的菜才是。”
台下掌声雷动。原来大家都一样,心里藏着个想去玩却不敢的项目,怕别人说“那个太幼稚”“这个不合时宜”。可游乐场的妙处就在于,你可以在旋转木马上装公主,也能在鬼屋里吓得尖叫,没人规定你必须时刻体面。
门票只有一张,别浪费在不好玩的地方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到小学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我的梦想是每天都能玩。”小时候觉得这愿望太简单,长大后才发现,能把日子过成玩,才是真本事。
楼下的保安大爷每天给流浪猫喂猫粮,他说这是“动物世界模拟游戏”;同事小王把客户的刁难当成“闯关升级”,每次搞定一个就给自己贴颗星星;就连小区门口修鞋的大叔,都能边缝鞋底边哼小曲,说这是“手工艺术创作”。
他们都懂一个道理:人生这张门票,有效期就几十年。你可以慢慢玩,也可以疯狂玩,但千万别逼着自己玩不喜欢的项目。毕竟游乐场关门时,没人会问你“有没有按流程玩”,只会问你“玩得开心吗”。
所以啊,要是现在的项目让你皱眉,就大胆换一个吧。反正世界这么大,总有新的好玩的在等你——毕竟,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把这一趟玩得值回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