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游人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游玩。近年来,云南依托秀美的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发展夏季避暑特色旅游。新华社发(赵庆祖摄)
新华社昆明7月18日电 题:“清凉资源”变“热经济”:中国避暑旅居持续升温
新华社记者严勇、王贤思、荆昭延
今年夏季,北半球多地受高温天气影响。与此同时,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等高原地区凭借凉爽气候,正催生一种新经济模式——避暑旅居。越来越多游客选择以长租方式远离酷暑,让当地的“清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旅居经济”成为新时尚。
在拥有“19.7摄氏度夏天”气候优势的云南省曲靖市,一些居民将空置房屋租给旅居公司,由企业统一装修运营,面向各地旅居客出租。今年夏天,郦程旅居公司在益宁街道牛街社区新签的居民能够提供100余张床位及三餐服务,已接待200名来自四川和重庆的旅居客。
在同样以“清凉”著称的贵州遵义习水县,避暑旅居成为一种新时尚。依托贵州习水国家森林公园,当地擦亮生态度假旅居品牌,全县6个乡镇的28个避暑地产项目现有入住业主3.6万户,其中多数来自外地。6月以来,酒店、民宿等也进入预订旺季。
避暑旅居是一种将居住与旅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能让游客在清凉中享受诗意生活,更让云南等高原省份发挥资源优势,编织起一张旅居网络。
7月15日,游客在普者黑景区“打水仗”。新华社发(彭奕凯摄)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饶祥碧说,从客源结构上来看,跨区域特征较为明显。在云南,除了持续吸引邻近的川渝等地区旅居客外,广东、浙江、黑龙江等成为主要客源地,中青年群体占比超八成。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80.3万人在云南旅居,同比增长45.4%。旅居游客在云南人均停留91天,同比延长11天。今年夏天,为更好满足旅居游客需求,云南推出滇西北、滇中、滇东方向避暑旅居地,受到海内外旅居客欢迎。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云南暑期长租订单同比增长67%,平均租期达45天。
“入夏以来,我们家房子几乎天天满租。”昆明一民宿老板张程说。避暑旅居这种模式在给房东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餐饮、交通、文化体验等周边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传统旅游模式下,游客消费集中在交通和景区门票等环节,本地收益有限。而旅居者通过长租住房、融入社区生活,能显著提升旅游目的地消费留存率。曲靖的案例显示,旅居客的餐饮消费占比达40%,远超观光游客的10%。2024年曲靖累计接待避暑旅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6亿元。
避暑旅居已从小众选择升级为规模化产业。一些地方推出“自然科考营”,孩子跟随林业专家辨识植物、制作标本,家长则可学习非遗技艺。云南大理的森林瑜伽将避暑与身心修复结合,受到青睐。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中国避暑旅居产业正从“清凉资源”向融合文化、疗愈、研学等复合体验升级。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避暑经济发展。各地加大避暑经济探索,整合气候和旅游等资源,增强辨识度,提升服务质量。
一些景区推出“清凉地图”APP,甚至有平台开发出“避暑指数”实时查询系统,依托科技的创新举措让“清凉经济”更智慧、更便捷。
避暑旅居不仅是中国文旅产业的新亮点,也为全球应对高温天气提供了创新思路。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气候适应型旅游将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