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辆车在珠峰景区被砸,警方已介入,当地网友爆料:据说是精神病!
最近,珠峰景区四车被砸的消息,惊扰了不少人的神经。
就在游客们惊魂未定、纷纷谴责时。
当地人一则“肇事者疑为精神病人”的爆料,又在网络上掀起了新的波澜。
5月25日晚间,吴先生一行人驱车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
本是怀着对世界之巅的向往,却不料遭遇飞来横祸。
“刚开进景区大概两公里吧,就一个石头砸过来了。”
吴先生事后回忆,语气里还带着未消的惊悸。
“前挡风玻璃直接砸了个洞,我朋友,就是驾驶员,脸都被玻璃划伤了。”
这还不是结束。
他们惊魂甫定,继续前行,竟又遇上同样命运的车辆。
一问才知,当晚共有四辆车,都遭了这无妄之灾。
一个国家级的4A景区,竟然发生这种事情。
游客们花钱买票进来,图的是风景,更是那份安全感。
如今这安全感,碎得跟那挡风玻璃碴子似的。
事件发生后,定日县公安局很快介入。
表示属地派出所正在处理,结果后续会公布。
这算是官方给出的一个标准回应。
但网友们,尤其是那些关注西藏旅游的网友,已经炸开了锅。
其中一条“据说是精神病干的”的评论,被顶得老高。
如果真是精神病人所为。
那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复杂和无奈。
你说他蓄意伤人,危害公共安全吧。
可一张精神疾病的鉴定,往往就能把这些“罪名”轻轻揭过。
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或者说,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石头,兴许是他眼里的“妖魔”。
但,这种“情有可原”,对受害者公平吗?
吴先生和他的朋友,还有那另外三车无辜的人。
他们招谁惹谁了?
大老远跑来,钱花了,惊受了,车坏了,人伤了。
就因为对方“可能”是个精神病人,这口气就得自己咽下去?
我理解法律对于特殊群体的考量。
但这种考量,绝不应该以牺牲公众安全感为代价。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景区。
我想起前几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某地一个景区,也是有人无故用石头攻击游客。
后来查明,也是一名间歇性精神病患者。
当时受伤的,还有个小孩子,额头缝了好几针。
那孩子的妈妈,抱着满脸是血的娃,哭得撕心裂肺。
她说:“我知道他病了,可我的孩子有什么错?”
“我们高高兴兴出来玩,谁能想到会碰上这种事?”
是啊,谁能想到呢?
景区是什么地方?
是让人放松心情,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的地方。
它应该是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至少,在安全保障上,它应该做到万无一失,或者接近万无一失。
如果连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那再美的风景,恐怕也要在游客心里蒙上一层阴影。
谁还敢轻易踏足?
这珠峰景区,海拔那么高,环境本就特殊。
游客前往,本身就要克服高原反应等诸多不适。
现在还要加上这“飞石”的风险。
这体验感,岂不是大打折扣?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景区。
如果肇事者确实是精神病人。
那他的监护人呢?
为何会任由其在如此重要的公共场所失控?
当地的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类特殊人群的管控,是否到位?
这些都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一个精神病人,如果管控不当,其潜在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他可能没有主观恶意,但他的行为,却实实在在造成了伤害。
这种伤害,不仅仅是吴先生车上的那个破洞。
更是对所有潜在游客心理上的一道划痕。
“珠峰景区也可能会被砸车”,这个念头一旦种下。
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
大家会想,这次是砸车,下次呢?
会不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毕竟,意外发生前,谁都觉得意外离自己很远。
所以,这起事件,绝不能仅仅以“精神病”三个字轻轻带过。
警方查明真相,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后续如何处理,如何防范。
对于受害者的赔偿和安抚,是否能及时到位?
对于肇事者的处理,无论是收治还是加强监管,是否能有效执行?
景区自身的安保措施,是否需要因此事而进行全面升级?
比如增加巡逻频次,安装更多监控设备,对可疑人员进行提前干预等等。
这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否则,寒的是游客的心,损的是景区的名,丢的是管理的面子。
我们常说,“安全无小事”。
尤其是在这种人流量大、影响范围广的公共区域。
任何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次万幸只是车损人轻伤。
下一次呢?谁敢保证?
“珍爱生命,远离危险”,这不光是对游客的提醒。
更应该是对所有景区管理者、地方管理部门的警示。
你们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
别让那雪域高原的圣洁,蒙上人为的尘埃。
别让那游客心中的向往,变成挥之不去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