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柳昕仪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句古训在乌镇有了新时代的注脚。梧桐在这里不仅是树,更是一种隐喻:我们必须先让自己长成树,根扎于乌镇的青砖黛瓦间,枝叶才够得上为凤凰遮风挡雨。9天的志愿服务于我而言,恰是一场从“引凤”到“成树”的认知倒转。
11月9日午后,梧桐金黄,丹桂飘香。刚结束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小梧桐”志愿者们站在景区门前与古镇挥手告别。作为909名志愿者中普通的一员,我想讲讲我们的故事。
11月6日至9日,我们身着量子蓝志愿者服,分布在会场、酒店、接送站、新闻中心等点位,用笑容迎接每一位嘉宾。可鲜有人知,正式上岗前我们已在乌镇培训踩点近一周。穿梭水乡熟悉每一条小路、每一座小桥,这些脚步不仅是在丈量地图,更是在构建一种“主场责任”。当我在深夜的巷弄里反复辨认一座桥的名字时,我意识到——你必须先成为这个地方的“主人”,才能让来宾“宾至如归”。这几天,“小梧桐”们平均日行两万步。
大会期间,最早的志愿者五点半起床,七点上岗。我所在的酒店服务组,每半小时轮班,日均站立7.5小时。第二天起,脚底、膝盖、腰背已开始酸痛。但当疼痛蔓延时,我突然懂了:志愿服务最美的姿态,从来不是不知疲倦,而是带着疲惫依然选择站立。那一刻,身体的酸痛恰恰确证了我们的笑容不是廉价热情,而是用意志打磨过的真诚。所谓“全情投入”,不是忘却疲惫,而是记住了为何出发。
峰会上,各国政要与行业大拿不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成了我们观察未来的样本。在新闻中心,我见过白发苍苍的互联网先驱凌晨三点还在讨论技术标准;接驳车上,我听过青年创业者用三种语言切换着谈论AI伦理。这些“凤凰”用毕生筑起的数字世界,对我们“小梧桐”意味着什么?也许,我们擦拭的不只是乌镇的窗棂,更是数字文明传承的镜面;我们指引的不只是会场方向,更是代际精神的抵达。
9天里,我们在桐乡增长见识、磨炼意志、收获友谊……每一个转角的眼底笑意,每一声“hello”和“你好”,都成了乌镇峰会的金名片和“小梧桐”共同的勋章。这些勋章的深意,不在于服务过什么,而在于刻下了我们这一代如何理解“责任”——它不是口号,而是日行两万步的脚茧,是酸痛中依然抬起指引的右臂,是志愿服务闪耀出的青春范儿。
世界互联,中国领航。昨天我们在乌镇共筑数智未来,今天作为中国新时代青年,也将带回满腔热忱。但此刻归途,我终于明白:“做一棵梧桐”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引来多少凤凰,而在于——当凤凰飞过,这棵树已因扎根而更加茁壮。世界互联浪潮中,我们正学会在服务的土壤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年轮。
做一棵梧桐,然后奋力生长!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点击加入“潮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官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