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57年的莫高窟九层楼(第96窟)抢修草图,本以为已经够震撼了,直到看到一侧的墙壁上的大幅彩色油画。从素描草稿中看到的是,敦煌本真的颜色,黄土石窟的氛围。而明艳的色彩,看到的则是敦煌被抢修恢复、焕发新生的热闹和劳动中人民的热情。
莫高窟九层楼(第96窟)初建于唐代(公元695年),为供奉巨大的弥勒佛坐像(北大像)而建,最初是四层楼阁。民国得以重建(1927-1935年),王圆箓道士主持将残破的旧楼阁重建为我们今天所见的九层楼形制。但由于当时技术和材料所限,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侵蚀,到了50年代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安全问题,楼体出现倾斜和开裂,随时有坍塌的危险,这不仅会毁掉这座标志性建筑,更会危及窟内无比珍贵的世界第一大室内佛——北大像。
常书鸿先生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的第一任所长,自1943年到敦煌起就扎根敦煌,是敦煌石窟保护事业的奠基人。主持和推动在1957年对九层楼进行抢险加固和重要修缮。
仅是“落架大修”工程就非常艰巨,工人们需要先将楼阁的木结构框架部分拆卸,然后对基础和不稳固的结构进行加固和校正,最后再重新组装起来。正是这次抢救性修缮解决了楼体的倾斜问题,消除了其结构坍塌的危险,用现代工程技术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一次拯救标志性建筑于危难之中的重大保护行动,也敦煌石窟现代科学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如果没有这次成功的加固,九层楼可能无法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