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和驻日使领馆发出的那则提醒,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在中日之间掀起了连锁反应。“近期避免前往日本”的郑重提示刚一发布,中国游客赴日的机票退订潮就来得迅猛又直接。香港《南华早报》17日的报道显示,从15日开始,中国航司记录到的赴日机票取消量已经达到49.1万张,这相当于原本总预定量的32%。这个数字还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独立航空分析师李瀚明的跟踪数据更能说明问题——16日当天受影响的航班比例直接飙到82.14%,就算到了17日略有回落,也还维持在75.6%的高位。
这样大规模的退订场面,连常年研究航空业的李瀚明都直言罕见,他说自新冠疫情以来,从没见过取消量是新订票量27倍的夸张情况,而这一切的核心原因,就是游客心里挥之不去的安全疑虑。 要知道,中国游客一直是日本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每年去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能占到其外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从东京的银座到大阪的道顿堀,从京都的古寺到北海道的滑雪场,随处都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日本旅游业对中国游客的依赖早已不是秘密,很多商场专门配备了中文导购,餐馆里印着中文菜单,连街头的指示牌都标注着中文。
可现在,49.1万张取消的机票背后,是无数中国家庭搁置的旅行计划,是日本旅游从业者即将面临的经营寒冬。有在日本做地接的华人导游在社交平台吐槽,原本11月到12月的订单排得满满当当,现在一夜之间全被取消,连定金都退了出去,接下来几个月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这波退订潮的根源,绕不开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一系列涉华错误言论。正是她在涉台等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底线,才让中日关系的氛围变得紧张,也让中国公民对赴日安全产生了担忧。可面对这样明显的后果,高市早苗及其政府却始终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悔改态度。
之前中方多次提出严正交涉,日方要么含糊其辞,要么干脆避重就轻,嘴上说着“遵守中日联合声明”,行动上却一点收敛的意思都没有。这种嘴上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不仅没让局势缓和,反而让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选择取消机票、放弃赴日,就是最直接的态度表达。 李瀚明分析里提到的“安全疑虑”,可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公民担心的不仅是当下的局势紧张,更怕日方因为政治因素对中国游客采取不友好措施。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针对中国游客的直接冲突,但这种担忧已经实实在在影响了大家的出行决策。
有准备去日本旅游的市民说:“本来都订好机票酒店了,看到外交部的提醒心里就打鼓,加上现在局势这么紧张,万一去了遇到麻烦怎么办?还是先取消再说,安全最重要。”这种心态在准备赴日的中国公民中很有代表性,毕竟旅行是为了放松,没人愿意拿安全去冒险。 对比新冠疫情时的退订潮,这次情况更显特殊。疫情初期的退订是因为公共卫生安全,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大家心里更多的是无奈;而这次是因为日方政客的错误言行引发的安全担忧,本质上是人为造成的后果。疫情期间,很多中国游客还盼着疫情好转后去日本旅游,可现在不少人表示,就算以后局势缓和,短期内也不会考虑去日本了。这种心态的变化,对日本旅游业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毕竟重建游客信任可比恢复航班难多了。
日本国内的旅游业者已经开始慌了。京都一家老牌温泉旅馆的老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1月本来是红叶季的旺季,往年这个时候中国游客能占入住率的六成以上,可今年取消率超过了七成,现在只能靠本地游客勉强维持。大阪的心斋桥商圈里,不少专卖中国游客的药妆店已经开始打折促销,店员说要是接下来订单还没起色,可能要考虑裁员了。这些从业者的焦虑,高市早苗政府似乎根本没放在眼里,依旧在涉华问题上我行我素,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让本国经济遭受损失。 现在的49.1万张取消机票,可能还只是个开始。如果高市早苗继续不知悔改,不停止在涉华问题上的挑衅行为,更糟的局面还在后面。
除了旅游业,中日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可能受到影响。中国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很多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有大量业务,要是中日关系持续紧张,这些企业的经营也会跟着受牵连。到时候,不仅是旅游从业者叫苦连天,日本国内的企业界也会站出来反对高市早苗的政策,她面临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说到底,这波机票退订潮就是给高市早苗的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民众的态度不是可以随意忽视的。如果她还执迷不悟,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只会让日本付出更大的代价。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需要双方共同维护,靠挑衅和强硬换不来任何好处。现在悬崖勒马还来得及,要是等到更糟的局面发生,再想挽回就真的晚了。高市早苗到底会不会悔改,时间很快就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