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南的美好,不只是风景,还有最美的他们。他们用热辣滚烫的言语,展现七彩云南的美;他们用暖心细致的服务,把云南“温度”传递给五湖四海的游人;他们敬业奉献,持续守护“云南旅游”金字招牌,他们就是——云南导游。2025年,文旅头条新闻网继续联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导游协会发现、传递云南文旅正能量,带大家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体验“美好生活在云南”。
在云南旅游行业深耕二十年的导游卢涵,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亲切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职业素养,赢得了无数游客的赞誉。这些来自游客的认可与称赞,正是她对导游事业热爱与坚守的最佳见证。
以包容为桥:从语言困境到心灵相通的成长
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的难忘时刻,卢涵坦言,真正让她成长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与游客之间心灵相通的感动。多年前卢涵第一次用广东话接待香港团队时,她站在大巴车头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每讲一句话都要先用普通话过一遍再翻译。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游客们用带着浓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在放松之后,讲解也变得更加流畅。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游客们不仅没有因为语言问题而抱怨,反而主动当起了卢涵的“语言老师”,每当卢涵发音不准确时,他们就会耐心地纠正。这份跨越地域的包容让她瞬间放松,也让她深刻认识到:“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各方支持和包容的行业。”
“每个人都会经历第一次,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心态和开放的心胸。”在她看来,导游工作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如今,当她接待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时,总会想起那段经历,并以同样的包容心去对待每一位游客。
以文化为媒:争当文化认同与共鸣的传递者
今年八月接待了来自台湾参加“云南省教师专业参访团”的团队,让卢涵的职业生涯增添了特别的意义。曾经卢涵作为领队带团前往台湾百余次的经历,让她对那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触。在接待这个台湾团队时,她感觉就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
在行程中,卢涵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详细介绍云南多样的民族文化特色,还特别讲述了滇台两地在近代史上的特殊渊源。在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时,她动情地讲述抗战时期两岸知识分子共同救亡图存的历史;在游览腾冲国殇墓园时,她细致讲解远征军历史中两岸同胞并肩作战的感人故事。这些真实的历史叙述,让台湾教师们深刻感受到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始终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的认同感。
行程结束后,台湾教师们纷纷对卢涵表示感谢:“这次云南之行,我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卢涵女士也以其专业的素养和用心的服务,为全体团员创造了美好难忘的参访旅游经验。”
以责任为帆:二十年如一日的专业坚守
“旅游业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我觉得值得。”回顾二十年职业生涯,卢涵的话语中充满坚定。她说,这份工作让她深刻理解了责任的含义——既要对旅行社负责,确保行程顺利,更要对游客负责,让每个人的旅行都收获满满。
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听到游客说:“这次总算真正了解了云南。”这样的反馈让她确信,导游不仅是行程的引导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为了这个使命,她不断学习,从地接团到出境团,从省内游到国际线路,始终保持着求知的热忱。她坚定地说道:“世界很大,作为渺小的自己,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东西要学,我也想抓住更多的机会去看看这个世界。”即便经验丰富,卢涵仍保持着自我反思的习惯。她坦言还要读更多书,学更多技能,改进偶尔情绪化的不足。这种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正是她二十年来始终保持专业水准的秘诀。
卢涵的导游生涯,是一部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的成长史。从克服语言障碍的新手导游,到连接两岸的文化使者,她始终以包容之心对待游客,以责任之心对待工作,以进取之心对待专业。从她的身上,能看到云南旅游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更看到了文化交流使者的担当。正如她所说:“旅游业让我学到了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用真诚去连接每一个人。”这份真诚,不仅温暖了每一位游客的心,也为云南旅游树立了最美的形象标杆。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实习生 王艺涵 文
受访者 供图
审核 张楠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