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郭亮。之前去江西某村调研,村支书拉着我叹气:“花了80万修红色纪念馆,除了上级检查没人来,地里的脐橙还烂在树上。” 这话戳中了不少乡村的痛点 —— 一提红色旅游,就扎堆建展馆、挂展板,最后成了“一次性工程”。
其实红色文化不是“老古董”,在乡村振兴里,它该是能让村民赚钱、游客走心的“活资产”。关键是要找对路子,别把好牌打烂。
1
得有“真故事”
不是挂几块展板就叫红色旅游
去年在湖南炎陵县水口镇调研,当地有个“红军标语墙”,墙上还留着1928年红军写的“打土豪分田地”。村里没搞大拆大建,就围着这面墙建了个小广场,找老人讲当年红军借宿的故事,再卖些村民做的“红军鞋”手工艺品。
2023年这里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58万元(来源:炎陵县文旅局年报,2023)。反观有些地方,虚构“红色故事”,建豪华展馆,游客一看就觉得假,自然留不住人。
乡村的红色资源,贵在“真实”。可能是一间老房子、一封家书,甚至是一棵红军栽的树,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真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
2
要让游客“参与”
别让红色旅游变成“走马观花”
在河南新县田铺大塆,我看到过一种“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以穿红军服、走当年的“挑粮小道”,中午吃“红军饭”—— 红薯粥、南瓜汤,都是村民自己种的。有个游客说:“走了1公里挑粮路,才明白当年红军有多难,比看10块展板都管用。”
2023年田铺大塆游客人均消费达320元,是普通乡村景区的1.8倍(信阳市文旅局报告,2023)。为什么?因为游客不是“看客”,而是“参与者”,这种体验感能让人记住,还会主动分享。
乡村搞红色旅游,别总想着“我给游客看什么”,要多想想“游客能做什么”。哪怕是让游客学编红军斗笠、写一封红色家书,都比单纯参观有意义。
3
得和“乡村生活”结合
不能脱离农业谈红色
去年在福建长汀县中复村,当地把红色旅游和水稻种植结合起来。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插秧,体验“红军屯田”的生活,秋天还能参与收割,再把自己种的米打包带走。
结果呢?2023年村里水稻衍生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80%的游客都会买些农产品带回去(长汀县农业农村局,2023)。这样一来,红色旅游带动了农业,村民既有门票收入,又能卖农产品,收入更稳定。
有些地方搞红色旅游,把村子拆得面目全非,建满商铺,反而丢了乡村的根。红色文化是魂,农业农村是本,两者结合才能走得远。
乡村振兴里的红色旅游,从来不是“建展馆、搞接待”的简单生意,而是要让红色文化融入乡村的烟火气,变成村民的“钱袋子”、游客的“心头好”。
关键要记住三点:真实的故事是核心,参与的体验是亮点,和农业的结合是根本。别为了“红色”而“红色”,要让红色文化服务于乡村,让村民真正受益。
最后留个思考题: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发现!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0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博士,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与“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他立足哲学、美学、管理学的跨学科根基,践行“创意驱动、产业赋能、美学引领”的方法论,构建了从顶层战略到落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服务体系,系统化实现乡村资源的创意激活与产业价值的商业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