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游客数字展示中心呈现的45号特窟影像
清晨从敦煌驿站中醒来,起身拉开窗帘,天空中弥漫着细密的黄色沙尘。
心中不禁暗忖,敦煌不愧被称之为“沙洲”啊。
像我这般习惯了湿润气候的旅人,恐怕是难以适应这份干燥与沙尘。
早餐,简单地吃了几个从武威一路携带的人参果后,便开车前往莫高窟。
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挺拔的胡杨树。
车辆最终停在莫高窟游客数字展示中心,这里离莫高窟洞窟区还有大约十几公里。
在展示中心内,我们观看了两部时长各二十分钟的主题电影。
影片讲述了莫高窟的开凿历史,可以让游客在进入实体洞窟前,提前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有一个初步了解。
关于第45号特窟的影像呈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仿佛几尊巨大精致的造像从天上降临下来的感觉。
其中两尊菩萨塑像,面容慈悲柔和,线条流畅秀美。
然而其面庞敷设的青色颜料(可能是氧化导致),在特定光线下又透出几分幽深之感。
两种气质杂糅,形成一种独特的、一眼万年的美。
观影完毕,便随着人流排队,搭乘景区的摆渡车,驶向莫高窟洞窟区域。
我们购买的是常规参观票,可以跟随讲解员参观八个普通洞窟。
据了解,还有一种应急票,仅能参观四个普窟,票价也相对低,而有些特窟是需要额外付费的。
不过我也提前做好了攻略,知道敦煌博物馆就有45号特窟的复制窟,可以去完莫高窟再去敦煌博物馆。
从摆渡车下来,步行穿过一座横跨于已干涸的大泉河之上的石桥。
便会近距离看到鸣沙山崖壁上诸多大大小小的洞窟。
抬眼望去,赭黄色的崖体之上,密布着如蜂房般的洞窟,高低错落,规模惊人。
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门苦行者乐尊和尚行迹至此,忽见对面三危山在夕阳映照下金光万道,状如千佛显现。
他深受震撼,认定此为佛国圣地,于是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尽管以今人的科学视角观之,乐尊和尚于夕阳下望见的金光可能只是三危山岩体中云母等矿物反射阳光所致。
但这一份自然启悟的神性,却点燃了莫高窟持续千年的开窟、造像、绘壁的信仰热情。
沿着指示路径前行,很快便来到了标志性建筑——“九层楼”附近的排队路线。
九层楼便是第96窟,楼后是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据说是仿武则天容貌建造。
莫高窟“九层楼”
负责讲解和发放耳机的小姐姐们迎面走来。
她们上衣是修身的青金石蓝色小西装,脖间佩戴一条精致光滑的丝巾,下配同色系的包裙,显得沉稳干练。
心里默默想着,看来洞窟讲解员对颜值和身材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而这一身“敦煌蓝”服装的灵感,正是源于莫高窟壁画中大量使用的、由珍稀青金石研磨而成的蓝色颜料。
在气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在崖壁廊间穿梭。
看着讲解员熟练地掏出一串串钥匙,打开一扇扇穿越时空的大门。
洞窟里面是严禁拍照的,光线普遍昏暗,一个窟停留时间约摸在5分钟以内,眼睛只能顺着讲解员手持的特制冷光源手电游走。
大概聊聊印象深刻的几个窟吧。
首先是莫高窟第257窟,这是一个北魏时期开凿的中心塔柱窟。
窟室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形柱体,象征佛塔,柱的四面均开有佛龛,内塑佛像,供僧侣和信徒绕塔礼佛。
此窟最负盛名的,是绘制于西壁的《九色鹿王本生故事》壁画。
故事取材于佛经,讲述了释迦摩尼佛本生九色鹿救起落水者反被出卖的故事。
壁画构图独特,故事从两端向中心发展,那一片厚重饱满的土红色,散发出一种庄重典雅的质感。
其间点缀着白、绿等色彩,形成强烈而和谐的对比。
由于这幅壁画位于入口对面墙壁下半部,视线被中心塔柱部分遮挡,无法见其全貌。
大概也是为了减少游客驻足寻找壁画细节的时间,因而在洞窟入口处设置了精美绚丽的九色鹿故事仿制壁画,供游客仔细观摩。
第二个令我震撼的,是一个由西夏王朝修建的殿堂窟。
当时有些燥热地排队等待上一支队伍参观完,但一踏入窟内,便被这宏大的空间、神圣而崇高的氛围笼罩住了,心生敬畏。
窟顶采用典型的“覆斗顶”形制,呈倒斗状。
这种结构能巧妙地将窟顶的巨大压力均匀分散至四壁,有效防止顶部岩体的坍塌。
藻井中心绘有五彩凤凰,盘旋于缠枝花纹中,华美异常。
四壁绘有大量的经变画和千佛图,那些用上好的绿松石矿石颜料画出的石绿色的千佛图,历经千年而未氧化变黑。
足以见得西夏王朝是不惜“花费血本”来打造国家级文化工程。
对于第三个窟,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窟内右上方倾斜壁面上,用白描手法绘成,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四肢矫健、仓皇奔逃的牛。
牛身的留白与下方敷色浓郁的山峦形成对比,浓妆淡抹很相宜。
另外参观的洞窟中,有一个是经过清代重修过的,那些修复后的造像色彩呆板、形态僵化。
与之前在北魏、西夏、唐代洞窟中所见的灵动、丰润、充满内在生命力的造像,形成了巨大的审美落差。
当时脑子里面只留存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朝工匠的审美水平会出现如此显著的退步?
但转念一想,如此断言一个朝代的审美,或许有失偏颇。
紫禁城里的清代宫廷艺术,那也是可圈可点的。
那么,为何清代在敦煌莫高窟,会出现这般“好心办坏事”的破坏性修复结果呢?
通过询问deepseek,请它帮忙分析,大概梳理出以下几点原因:
首要原因,在于核心技艺的失传与材料的降级。敦煌艺术鼎盛时期(如隋唐),绘画线条如“吴带当风”,流畅飞动,充满生命韵律。而到了清代,绘画技法已趋于程式化,线条往往显得僵直呆板,缺乏内在的活力。
在颜料使用上,早期大量采用青金石、绿松石、朱砂等色彩纯正、稳定性极高的天然矿物颜料,成本昂贵但效果持久。清代修复时,则更多地使用成本较低、但容易氧化褪色的植物颜料或近代合成颜料(如普鲁士蓝),其纯度、耐久度均大打折扣,时间一长便显得浑浊黯淡。
其次,审美发生了变迁。从魏晋隋唐时期的浪漫开放、追求神性的庄严,到清代缺乏个性的程式化、世俗化,倾向于追求吉祥寓意。
再者,创作动机与支持力量不同。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开窟造像是集国家、贵族、民众之力的艺术创作,是宗教信仰和艺术的结合。而清代更多是乡绅等出于积累功德的“补破塑新”,缺乏对前代艺术价值的理解。
最后,便是敦煌的衰落和信息闭塞。明清时期,海运兴起,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敦煌失去了往日的国际地位,变为边陲小镇。莫高窟也与中原文化中心隔绝,缺乏与外部主流艺术的交流。
通过对不同时代洞窟的对比参观,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工匠的技艺和民族的精气神。
结尾放两组图片,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一下清代修复造像与唐代造像审美上的差异。
不过,再回到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
手机视频里面,那些黑眼珠大到连眼白都快消失的眼睛、还有那些尖细到磕手的下巴。
我们现在的审美,又比清朝高多少呢?
丢弃了裹脚小鞋,又来了白幼美。
网上搜寻到的清朝造像,与我在莫高窟内看到的清朝修复造像风格一致
唐代45号石窟,敦煌博物馆仿制
敦煌戈徒旅行社诚邀大家前来敦煌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