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旅游的“坑”越来越多,地方为什么不重视?
文|清哲木
10月30日,杭州游客张女士的安吉自驾游彻底变了味:在小岭头荒地停车1小时,回程时被村民扛着横杆拦在车头,张口就要100元“留宿费”。最终警方调解付了50元。
让人费解的是警方的解释:“收的是私有土地的留宿费,不是过路费。”可张女士明明只停了1小时,连车都没下过,这“留宿”到底咋定义?事实上,就算土地是私有的,要是这条路承担公共通行功能,私设障碍收费就涉嫌违法。《民法典》里写得清清楚楚,妨碍他人通行得承担侵权责任。
这几年,浙江安吉旅游从网上的舆情来看,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而且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迹象。笔者身边的朋友到安吉被“坑”的经历,比比皆是。从早期的搬竹笋被敲诈,到2023年游客在安吉旅游被饭店老板追着骂“畜生”拎椅子打人,再到景区违规收费,网上的负面舆情正在吞噬安吉旅游的形象。
拦路收费问题。法规与现实在这里分道扬镳。《浙江省旅游条例》白纸黑字要求景区在醒目位置公示所有收费内容,而安吉县的这片荒地却是“进来免费,离开交钱”。游客无奈付钱脱身,村民称“已经退休了慢慢耗”,而相关部门则在管辖权的争议中推诿。根据《公路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国务院相关通知也明确,只有公安、交通、林业部门有权设卡,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在公路上拦截车辆收费。咋到安吉县这里竟然成为没人管的事?
从安吉县对游客这件事的处理来看,地方是完全不重视游客的体验,也无解决问题的诚意,派出所的调解不是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的,而是拼多多模式砍了一个半价。更令人费解的是地方对游客的处置方式依然停留在“被动应对”甚至“不作为”的状态。付了钱的张女士越想越不对劲,转头找文旅局投诉,结果被泼了冷水:“这是村民自发行为,我们没执法权。”让她找公安或市场监管局。
可上墅乡政府又说“这片区归天荒坪镇管”,天荒坪镇则甩锅“早移交公安处理了” 。一圈跑下来,张女士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维权无门只能往信访局反映。这场景是不是很眼熟?去年四川阿坝州游客被拦路收500元,最初也是各部门互相推诿,直到舆论发酵才解决 。想不到安吉旅游这么发达的地方竟然也学会了“踢皮球”,而且技术还不错。
如今,当游客在景区遭遇不公,他们不再只是向亲友倾诉,而是通过社交媒体将经历公之于众。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摄影摄像记者,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成了最强大的舆论监督工具。安吉拦路收费问题,反映出地方对旅游负面舆情的麻木。负面舆情会导致问题堆积,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当旅游地或管理部门对负面舆情置之不理,可能引发消费者的法律诉讼,增加法律成本,导致更严重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哲木观察注意到;现在许多地方领导只注重正面形象展示,不注重负面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他们愿意花巨资搞形象广告,却忽视了智能终端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现实。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有些旅游地方面对舆情时缺乏真诚沟通的态度。负面舆情应对,本质上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考验。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舆情危机,地方管理部门需要从被动应付转
向主动作为,而不是比踢皮球的本领。
旅游业的生命线在于信誉与体验,当每一个游客离开时带着不满与无奈,他们带走的不仅是50元的损失,更是对安吉乃至整个浙江旅游形象的质疑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