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旅游的攻略里,美食绝对要占重要位置!作为被称作 “魔都” 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不仅能满足你对城市风光的期待,更有超多特色美食等你来尝。下面就分享上海必吃的 8 大美食,这些都是上海人私藏的心头好,涵盖了当地经典味道,你最想先打卡哪一道?
1. 上海生煎包:
生煎包是刻在上海人记忆里的早餐魂,算下来有上百年历史了 —— 不是简单的油煎包子,得用发好的软面团,包上三分肥七分瘦的鲜肉馅,捏出十几道小褶,褶子朝下放进平底锅,先煎到底部金黄起脆,再淋点淀粉水焖煮,让蒸汽把包子顶得鼓鼓的,最后撒上白芝麻和葱花,刚出锅时香气能飘半条街。
吃生煎得讲 “章法”:先轻轻咬个小口,把里面的汤汁 “滋溜” 吸干净,不然烫到舌头可别怪没提醒;再咬馅和皮,鲜肉的鲜混着葱花的香,底部的脆壳嚼着 “咔嚓” 响,咸鲜不腻,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2. 上海酱鸭:
上海人爱吃 “浓油赤酱”,酱鸭就是最好的代表 —— 选本地散养的麻鸭,先处理干净,用酱油、冰糖、八角、桂皮熬成的老卤慢炖,炖到鸭皮变成深琥珀色,油亮诱人,鸭肉吸满卤香,却不柴不硬。
夹一块鸭腿肉,轻轻一撕就能分开,皮糯肉嫩,卤味渗进每一丝纤维,没有腥气,连骨头缝里都有滋味。不管是配白米饭,还是当冷菜下酒,都超合适。
3. 上海蟹壳黄:
蟹壳黄是上海十大名点之一,光听名就知道模样 —— 烤好的酥饼表面金黄,像螃蟹壳一样油亮,所以叫 “蟹壳黄”。做这饼得用发酵面加油酥,揉出层层叠叠的酥皮,包上甜馅或咸馅:甜馅是黑芝麻糊,咬着满是芝麻香;咸馅是葱油肉末,鲜得够劲。
放进烤炉里烤到酥皮炸开,刚出炉的蟹壳黄拿在手里烫嘴,得捧着吹凉再咬 —— 外皮 “簌簌” 掉渣,内里却软乎乎的,甜馅不齁,咸馅不腻,不管是当下午茶点心,还是早上配豆浆,都能吃得超满足。
4. 上海葱油拌面:
葱油拌面是上海人的 “家常硬菜”,做法看着简单,却藏着讲究 —— 得用上海本地小香葱,洗净切段,放进热油里慢炸,炸到葱叶变脆、葱油变黄,连油带葱一起倒进碗里,加少许生抽、老抽和白糖,调成喷香的葱油汁。
面条得选细圆挂面,煮到八成熟捞出来过凉水,沥干后拌上葱油汁,再撒点炸脆的葱段。拌匀后每根面条都裹着葱油的香,咸甜适中,没有干硬的口感,嚼着带劲,简单却超入味。
5. 上海三鲜馄饨:
上海的三鲜馄饨,讲究 “鲜在汤里,嫩在馅中”—— 馄饨皮得薄如纸,能隐约看到里面的肉馅;馅是鲜肉加虾仁、香菇、笋丁,剁得细腻却有颗粒感,咬着能尝到虾仁的弹劲;最关键的是汤,用猪骨熬的清汤,撒上蛋丝、虾皮、紫菜,滴两滴香油,鲜得清淡不腻。
煮好的馄饨浮在汤里,像小元宝一样,咬一口皮薄馅嫩,汤汁混着馅的鲜,再喝口汤,蛋丝的香、虾皮的鲜全在嘴里,没有厚重感,夏天吃清爽,冬天吃暖身,不管啥时候都合适。
6. 上海八宝辣酱:
八宝辣酱是上海的 “下酒硬菜”,名字里的 “八宝” 可不是虚的 —— 笋丁、鸡肉丁、香菇丁、花生米、豆腐干丁、虾仁、鱿鱼丁、肉丁,足足八样食材,每样都得处理得大小均匀。
炒的时候得用上海人爱的浓油赤酱做法:先把食材下锅炒香,加酱油、豆瓣酱、白糖调味,炒到酱汁浓稠,裹在每粒食材上。吃起来咸鲜带辣,口感丰富:笋丁脆、鸡肉嫩、花生米香,配着米饭吃,能多扒两碗;当下酒菜也合适,一口辣酱一口小酒,越吃越香,是上海人家宴上的常客。
7. 上海四喜烤麸:
四喜烤麸是上海人年夜饭桌上少不了的冷菜,“四喜” 指的是烤麸、木耳、金针菜(黄花菜)、花生米,四样食材凑在一起,寓意吉祥。做这道菜得先把烤麸泡软,挤干水分,和木耳、金针菜、花生米一起炒,加酱油、白糖、料酒焖煮,让烤麸吸满酱汁。
夹一块烤麸,咬下去酱汁会 “爆” 出来,软而不烂,带着酱香,木耳脆、金针菜鲜、花生米香,每口都有不同的口感。平时当冷菜,或者拌米饭吃,都超合适。
8. 上海鲜肉月饼:
鲜肉月饼是上海人的 “季节限定爱”,一到中秋前后,老字号门口就排起长队 —— 和广式月饼不一样,它是酥皮的,外皮像千层酥一样,一碰就掉渣,里面包着鲜肉馅,咬一口能吃到鲜美的汤汁,不油腻,味道清淡却够鲜。
上海人认的老字号是老大房和光明邨大酒家,这两家的鲜肉月饼皮更酥,馅更足,汤汁更多,刚出炉时趁热吃,酥皮脆、肉馅嫩、汤汁鲜,能让人吃得舔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