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身边应该都有这种情况,工作不好找,想搞点生意也难,连换个手机都要犹豫半天。
但另一边,周杰伦、张学友的演唱会门票一抢而空,有人愿意跑上千公里去看脱口秀,《哪吒》这种电影能让人反复去影院刷。
这种一边省钱一边又在娱乐上大方花钱的矛盾,其实不是中国独有的新鲜事。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遇到大萧条的时候,也出现过一模一样的情况。
那时候美国制造业惨得不行,汽车卖不出去,销量掉了很多,福特公司的员工从十几万人减到只剩三万多。
但偏偏好莱坞那时候火了,全美国的电影院多到两万多家,比旅馆、百货公司都多。
那时候美国人饭都快吃不上了,还愿意花钱去电影院,无非是想在黑暗里暂时忘了现实的难,看场电影能喘口气。
不光是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也栽过类似的跟头。
那时候日本股市崩了,房地产也不行,经济停了好多年,连GDP都在往下掉。
但就是这个时候,日本的动漫和游戏火得一塌糊涂。
《龙珠》《灌篮高手》这些动漫在整个亚洲都受欢迎,游戏也出了不少爆款。
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买汽车、家电这种大件的钱省下来,花在看动漫、打游戏上,成本低还能解闷,这账谁都会算。
要搞懂这个事,得先看看制造业的情况。
制造业里的东西分两种,一种是天天要用的,比如油盐酱醋,这些该买还得买,不会因为经济差就不用。
另一种是能用好几年的,比如手机、汽车、家电,这些东西大家一般不会随便换。
本来想换个新手机,一看钱包,再想想旧手机还能用,就会觉得没必要,毕竟不是坏了不能用。
而且这些耐用品能更新换代,靠的其实是底层技术,比如芯片、电池、显示屏这些。
要是这些技术没突破,再厉害的厂家也做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
就像今年的iPhone,看着改了点外观,提升了点算力,其实用着和去年的差别不大,大家自然不愿意掏钱。
这不是苹果的工程师不努力,是现在的底层技术已经被挖得差不多了,没什么新东西能加进去。
这些说法不是我瞎编的,是奥派经济学里的观点,尤其是熊彼特说的那套。
他觉得经济周期其实就是技术创新在推着走,技术突破了,制造业就热闹,大家愿意买新东西;技术停了,制造业就冷下来,大家的消费方向自然会转。
转到哪呢?就是不用花太多钱,还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娱乐上。
现在满大街刷短剧、看视频、打游戏的人多,电影院生意好,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虽然现在制造业有点冷,但也不用太焦虑。
现在大家都在说的AI,可能就是下一个能让制造业翻身的技术。
虽然现在还没大规模用,但离能用在日常生产里已经不远了。
比如新疆现在在搞大项目,总投资不少,又是搞光伏发电又是建算力中心。
很多人不知道这些项目是干嘛的,其实就是在为AI落地做准备。
AI要跑起来,得要大量的算力,而光伏发电能提供稳定又便宜的电,正好能撑得起这些需求。
等这些算力中心建起来,AI在制造业里的应用会快很多。
到时候AI真能改变不少东西,手机、汽车可能又会有新花样,比如手机能根据个人需求定制功能,汽车能更智能。
那时候大家说不定又愿意换这些耐用品了,制造业自然就活过来了。
而且等这个周期到了,大家搞钱可能也会比现在容易些。
但也不用着急现在就转行去搞AI,毕竟技术落地还需要时间。
现在制造业的从业者,不如多看看AI和自己行业结合的方向,比如学一学怎么用AI维护设备,怎么用AI优化生产。
这样等机会来了,才能抓得住。
要是等AI完全成熟了再准备,那时候机会可能就没那么多了,就像之前互联网浪潮里,有些人没跟上就错过了一样。
总结下来,经济不好的时候娱乐业火,不是因为大家钱变多了,是消费方向转了。
而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等AI这类新技术起来,制造业说不定又会热闹起来。
大家与其纠结现在要不要去搞娱乐,不如多看看新技术的动向,机会往往藏在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