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德怀 周蒿 通讯员/张禹
9月26日,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的序曲在宁乡奏响。由人民网、新华网、湖南日报以及全省14家市州党报(融媒体中心)等近50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循着“快乐长沙 与宁乡约”主题,沉浸式感受宁乡文旅的千年底蕴与创新活力。
近年来,宁乡市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全力打造农工文旅融合样板区,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旅游城市”“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全国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全国旅游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打开宁乡这一张承载着3000年文明密码与千里风光的文旅地图,感觉它的每一处风景,都以墨为笺、以景为字,蕴藏着千年古韵与山水画卷相融合的诗意密码。
游客们通过“四羊方尊”,零距离感触3000年青铜文化的历史底蕴。 记者/侯德怀 摄
古镇牧歌,邂逅田园诗意
靳江之畔,位于宁乡东部的道林镇,如同一颗被时光珍藏的“潇湘文脉遗珠”,静静卧在田园的怀抱里。农耕文化博物馆中,老旧的犁耙、斑驳的水车,似在轻声诉说着耕读传家的千年智慧;白日里,古风霓裳舞翩跹,衣袂翻飞间拂过历史的尘埃,包公断案情景剧生动上演,让遥远的故事变得可触可感。
当夜幕降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灯光划破夜空,非遗打铁花惊艳登场——千点万点金花从匠人手中绽放,如星河倾泻人间,将古镇的夜晚染成一片璀璨。
走进金洲镇,仿佛闯入了一首鲜活的田园诗。无垠的田园如翠绿的锦缎铺向远方,潺潺流水倒映着黛瓦白墙,微风拂过,连空气里都满是泥土与花草的清香。平整的小路蜿蜒至农家院落,篱笆上爬满藤蔓,太阳能路灯在田间小径投下温暖的光,观景台、漫步道与自然无缝相融,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里是长沙市“梦里乡村”综合示范项目,如今的金洲镇早已告别“卖稻谷”的旧时光,转而向游人“卖风景”“卖体验”。在这里,可看沩水江畔白鹭翩跹,可在风吹稻浪中感受田园野趣,可漫步美丽屋场,可在渔乐天地抛竿垂钓,亦可在农耕手绘墙前,重温儿时的乡村记忆。
长沙方特东方神画,藏在夏铎铺镇的一隅,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魂,以现代科技为翼,为游人打造了一个奇幻的文化世界。在这里,神话传说不再遥远——4D影院带你穿越时空,动感过山车带你体验刺激,沉浸式剧场让你化身故事中的主角。无论是带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是与好友追寻刺激与欢乐,这里都是绝佳之选。
道林古镇一角。 宁乡市文旅广体局 供图
青铜禅韵,聆听千年回响
宁乡西部的画卷,满是“净心养性”的韵味。炭河里的青铜诉说着千年传奇,密印寺的禅意抚慰着躁动心灵,沩山的茶香萦绕着岁月静好,每一处风景,都似在邀请游人放慢脚步,与时光对话。
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铜博物馆、炭河古城,共同构成了“青铜文化三角”,将3000年的历史密码静静封存。走进遗址公园,2.3万平方米的商周古邑遗址下,藏着“四羊方尊”诞生的秘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见证过商周时期的繁华。
青铜博物馆里,全息投影让“铙王”象纹大铜铙重新发声,30多款文创产品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炭河古城的《炭河千古情》演出,更是以声光电的完美融合,将商周传奇娓娓道来,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旋律,都让人沉醉其中。
沩山之上的密印寺,曾留下一代伟人当年游学的足迹。1917年暑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偕同萧子升走出书斋,漫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一天傍晚,二人来到了密印寺山门,递进名帖后提出要谒见方丈。方丈见拜帖上毛泽东的书法遒劲刚健,纵逸奔放,大气磅礴,破例接见并开素筵共进晚餐,还与毛、萧两人纵论深谈两天三夜。毛泽东也由密印寺之行感悟:“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还曾深有感触谈及此事。
如今的密印寺景区,千年大佛重新展露真容,现代化电梯让登高不再费力。“一苇渡江”的沉浸体验、“莲升三级”的文化互动、内嵌12988尊鎏金佛像的万佛殿、高达99.19米的千手观音等,让禅意变得可感可触、不再遥远。午后步行前往寺后的“禅茶古道”,感受山水静谧,体验竹林清幽,涤荡内心的浮躁,逃离城市的喧嚣。
沩山乡的群山之间,茶园如绿色的波浪连绵起伏,这里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一片片茶叶不仅是山间的美景,更是茶农的“金叶子”——今年上半年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撑起了无数当地村民的致富梦。
温泉美食,慢享宁乡味道
宁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丰饶的物产孕育出地道的美食,而“中国三大高温复合泉”之一的灰汤温泉,更让这里成为享受慢生活的理想之地。
灰汤温泉是宁乡的“泉迎天下”名片,而大夫第楚园温泉民宿,则为这份温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这座被誉为“长沙安缦”的民宿,耗资5亿元、占地17亩。里面装潢陈设的并非“现代工艺品”,而是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老物件”,从雕花木门到各种牌匾,每一个物件都带着时光的痕迹。这100多件原版明清文物成为建筑的“灵魂”——石质古门楼庄重典雅,“百忍堂”匾额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南宋石鼓、明代石狮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温泉入户的宋式禅意客房,让游人在文物环绕中,享受汤泉的滋养。“住在这里,泡着温泉看古宅砖瓦,像是‘泡在历史里’。”多位记者不禁感叹。
宁乡主推的“十全十美・宁乡一桌菜”,是宁乡美食的精华所在。它以本地特色食材为核心,融合地域文化,每一道菜品的选择与命名,都藏着地理标识与历史民俗的故事。
黄焖花猪肉,选用全国“四大名猪”之一的宁乡花猪,肉质鲜甜嫩滑,一口下去满是肉香;灰汤贡鸭,以温泉水饲养,滋味醇厚,尽显地域特色;黄材水库鱼汤,汤色乳白如牛奶,鱼肉入口即化,鲜得让人难忘。此外,资福荷叶烧鸡、回龙铺猪脚、五里堆香干、沙田包子、龙田鳝翅等,每一道菜都以特色食材搭配传统做法,让人食之难忘。
“花开”靖港古镇 来当“头号玩家”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德怀 周蒿
9月27日下午,主流媒体采风团来到长沙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望城区的靖港古镇。
古镇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汇流到湘江的入口,相传因唐朝大将军李靖在此驻军而更名“靖港”,已有上千年历史。作为一座天然良港,这里曾是三湘大地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水路畅通,帆影不绝,商贾云集,街市繁华,凭借“八街四巷七码头”的便利水运,成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被誉为“小汉口”,留下“船到靖港口,顺风都不走”的民谚和“老长沙戏窝子”的称谓。
如今的靖港古镇,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水乡风光引人入胜、民俗风情浓郁醉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去年重磅推出全域浸水漫游超感演艺《花开靖港》、大型沉浸式互动游戏《靖港·1938》等全新的文旅体验模式以来,整个古镇被构建成一个“昼夜有戏,满镇皆戏”的动态演艺剧场,千年历史、诗意画卷、多彩民俗、烟火街市、水乡风情,交织成一幅湘江河畔的“清明上河图”,成为网红城市长沙又一“日享+夜游”全域漫游式潮玩打卡目的地。
观众沉浸式体验《花开靖港》夜间主秀。 靖港古镇景区 供图
《花开靖港》
来长沙必看的一场戏
“太唯美,太震撼了!”“心怀民族大义,抛却恩爱恨仇,演出了湖湘儿女的胸襟、格局与气节!”……
《花开靖港》夜间主秀在璀璨的烟花和无尽的回味中落下帷幕,游客们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大家都觉得,这确实是来长沙必看的一场戏。
《花开靖港》由湖南华夏投资集团董事长钟飞担纲总策划、出品人,全球主题娱乐界“奥斯卡”THEA大奖获得者李娜担纲导演,国内顶尖文旅演艺创制团队北京舞维视界精心打造。它利用电影蒙太奇方式、全景声声场环绕、多媒体交互式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戏剧、舞蹈、音乐、特技、威亚、特效、烟花等丰富舞台效果,赋予千年靖港古镇全新的沉浸感、场景感和体验感,让观众置身于虚拟与真实交织的场景中,享受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强烈的感官冲击与观赏体验。
《花开靖港》包含“日间演艺”和“夜间主秀”两大演艺板块。夜间主秀以1938年“文夕大火”事件为创作原点,当时的靖港古镇,繁华难掩暗涌,祥和尽见危机。得到倭寇势力支持的镇安商社暴戾古镇,盗米、抢米以资敌用,导致物价飞涨。梨园凤老板和宏泰巧姑娘都对八元堂虢堂主暗生情愫,一度发生误会。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三人抛弃个人爱恨,忍辱负重、与敌周旋,一边暗中资助游击队,一边倾囊帮助长沙大火落难人。镇安商社屡屡受挫,恼羞成怒,公然劫持凤老板和巧姑娘,逼迫虢堂主就范。三人为争取将粮食交给游击队,护佑靖港百姓安危,选择与敌同归于尽,尽显湖湘儿女的侠骨丹心。这种以小人物视角切入宏大叙事的策略,避免了刻板的说教,让那段峥嵘岁月变得可感、可触,直击人心。
在“一水伴街”的原始地域风貌上,《花开靖港》夜间主秀摈弃传统的剧场观演模式,采用国内首创“一剧两线”观演模式,以颠覆式的开场形式,复合式多层次舞美布景,半江半秀全新创意理念,通过场景千变万化的移动车台,三条观演动线和隐藏式伸缩移动观众席,使得观众不再是正襟危坐地看戏,而是“一秒入戏”成为剧情故事的一部分,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享受和心灵触动。
此外,该剧还巧妙地将靖港油纸花伞、沩水袖舞、埃山棍法等地方非遗元素融入剧情,让历史叙事兼具民俗美学的鲜活质感,以文化的嵌入方式,诠释“船到靖港口,顺风都不走”的厚重历史内涵。特别是剧中反复出现的那一钵“甜酒”,成为了贯穿始终的灵魂意象。它起初是靖港人淳朴好客的象征,温暖而平和。然而,在剧情推向高潮时,在一句“敬天、敬地、敬湖湘儿女”的庄严台词中,这钵甜酒被瞬间升华,化作对民族气节的深情礼赞。
游客开心参与“喜嫁迎亲”巡游演艺活动,街上人头攒动。 记者/侯德怀 摄
《靖港·1938》
让“看剧人”变身“剧中人”
“昼夜有戏,满镇皆戏”,这是主流媒体采风团在靖港古镇沉浸式体验后,不约而同的评价。
“整个靖港古镇,就是一座舞台。”靖港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松柏介绍,《花开靖港》的日间演艺,包含了戏曲、相声、皮影戏、餐艺秀、民俗表演、非遗表演等诸多形式,每天演出达30多场次。从百年前的“江荡帆影”,到民国风情的“往事如烟”;从热闹喜庆的“喜嫁迎亲”,到感人肺腑的“红色记忆”;从别有韵味的“湘韵戏影”,到上世纪的“黄金年代”,在不少的互动演艺中,广大游客都可以变身“剧中人”。比如水上婚礼“喜嫁迎亲”,迎亲队伍巡游半边街,有幸赶上这一场景的游客,即可自动充当新娘的亲友,开心参与新娘的跨鞍礼、跨火盆、踩麻袋和撒喜糖等流程。
在许多游客的印象中,只知道川剧有变脸、吐火等绝活。记者走进八元堂(宁乡会馆)的演艺厅,才知道在湘剧的传承中,也有着同样的非遗技艺。
厌倦了游客视角,那就来当“头号玩家”吧。因此,大型沉浸式互动游戏《靖港·1938》,成为最受游客青睐的互动节目。它以“剧情探索+实景互动+在地文化”的复合创意模式,以“文化+游戏+社交”的运营模式,将整个靖港古镇转化为一个动态剧场,让历史建筑、非遗老店、市井烟火都成为互动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游客变身游戏主角,通过角色扮演、线索解谜,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签到打卡15个靖港市井商贸的生活场景,不仅能“行浸式”体验老长沙的风土人情,在身临其境中共情血与火交织的湖湘传奇,还能赚取“靖港商票”,在古镇里“边赚边花”。
靖港古镇成功将历史、文化、民俗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营造“昼夜有戏,满镇皆戏”的文旅新场景,实现一步一景,水岸同戏,全域漫游,繁华复兴;同时也让广大游客在“日享+夜游”全域漫游式潮玩打卡与演艺互动过程中,找到时代的共振与情感的共鸣,不仅延长了游园时间,也拉动了景区的综合消费,绽放出“满是人间烟火”的活力与魅力。
宁乡望城农文旅拓展
对株洲县域旅游的启示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德怀
两天的行程,步履匆匆,虽然只走访宁乡、望城两地,却感受到长沙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蓬勃活力与独特魅力,同时也给株洲县域旅游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把更多游客带入真实“演出”中
道林古镇以“复古小火车+农耕文化+实景剧”激活市井记忆。圆形小剧场的“包公断案”,将传统《铡美案》经过幽默诙谐改编,糅进京剧、越剧、花鼓戏以及现代流行歌曲、湖湘方言俚语等。当“陈世美”与“秦香莲”携手对唱《无言的结局》;当“陈世美”贿赂“包公”一条“和天下”,“包公”严词拒绝,称自己只抽“盒白沙”;当“包公”在剧情结束时,来一句“公道就好,公道就好,我请你到道林街上吃烧烤”,现场观众无不被逗得笑逐颜开。
在靖港古镇,“喜嫁迎亲”和与之串联的“媒婆天团”演出,就在街头举行,赶上趟的游客,可以直接成为新娘亲友团成员,开开心心当一回“群众演员”。
自从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在桂林一炮而红,诸多气势恢宏的大型实景演出,就在各地竞相登场。其中,长沙有《炭河千古情》《花开靖港》《恰同学少年》《花开橘洲·江天暮雪》等;株洲也有《国彩醴陵》能与之媲美。
这种斥资不菲的演出,并不值得资金实力一般的县域效仿。反倒是像道林古镇的实景小剧场和靖港古镇的街头巡演模式,值得株洲一些景区借鉴。其关键在于,一要善于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增添一些诙谐风趣的内容或桥段,更好博得观众会心一笑;二要尝试将更多的剧目从舞台搬到景区或是街头,吸引广大游客的参与、互动。
传统旅游模式中,游客通常是听导游讲解,或者看静态的文物或表演,拍照打卡后就匆匆离去。而这种打破“观众”与“演员”的界限,通过场景营造、角色IP和互动演绎,把游客带入一场真实的“演出”中的新模式,更能满足广大游客个性化、参与感和社交价值的追求。
文旅宣传要润物无声的浸染
在黄材镇炭河古城,就餐之前,饭店老板先是安排2名非遗传承人,吟唱当地的黄材山歌来迎客;随后又播放了5分钟的文旅宣传视频——《何以黄材》。老板透露,当地一些接待游客的餐馆,都要完成这两项“规定动作”,让游客在等餐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又加深对黄材的印象。
文旅宣传,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更多是需要润物无声的浸染。非遗小调让游客听个新鲜,5分钟的视频则拍得很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它从金木水火土五行入手,展现了黄材镇3000年的青铜文化,以及跑马场、林场、水库、茶叶、有机水库鱼等景点和特产特色,让人印象颇深。
这样的视频,除了在当地景区、餐馆等播放,还可上传到抖音、快手等网上平台,进行客源引流;更可在载客前来的旅游车上播放,让游客在下车前,对景区景点以及当地风土人情有一个初步印象。可惜的是,据记者粗略了解,株洲目前还没有几个乡镇,推出充分体现当地特点特色的文旅宣传视频。
基于游客视角 锚定情绪记忆
作为一名“60后”,采风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靖港古镇的黄金年代“捌零”奇妙夜剧场。一眼看到那些熟悉的复古影集、电影海报、明星挂历,还有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以及看电视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天线角度接收信号的场景、拖着冰棒箱子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以及萦绕耳畔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小城故事》《冬天里的一把火》等当时流行的经典老歌,一下就让人仿佛穿越到上个世纪80年代,带来满满的青春回忆。
在体验经济主导的文旅市场中,游客的核心需求已从“看风景”转向“留回忆”,单纯的景观陈列或导游讲解,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情感需求。而“捌零”奇妙夜剧场却从游客视角出发,通过沉浸式场景创意,构建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体验空间,精准锚定游客的情绪记忆。
目前,株洲文旅市场基本停留在观花赏景阶段,像这种基于游客视角建立情感链接、提升情绪价值的体验场景,可谓凤毛麟角。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进一步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情感反应及心理预期,打造一些能触发游客情绪记忆的低成本体验场景,构建游客与景区的长期情感联结,推动文旅消费从“单次观光”向“深度复游”升级。
编辑:李毅哲
二审:吴楚
三审: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