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有一条河,有着六七千年的历史。它并不是很长,虽然只有42.3公里,但却让许多小镇因它而盛。这条河就是永兴河,源头是富阳区青龙头黄檀石梯山,最后注入萧山义桥区域的浦阳江内。
而河上古镇,就在永兴河畔。
唐代,河上人口稀少,集镇也还没有形成。而当时的永兴河,河深面宽,从钱塘江上来的船只,可以进入浦阳江到永兴河。后来,因为楼塔岩山一带的山洪暴发,永兴河被堵。慢慢的,竹排等船只只能上行到河上。河上镇也成了水上交通的终点,并开始繁盛。老街有大量的商号货行、栈房集聚。
河上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开始就形成集市,南宋迁都临安,这里更是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在唐末的时候,当地有座广福寺,寺内有僧百余人,香火甚旺,寺内和尚除佛事外,在当地开店经商,交换僧侣耕种的粮食,加上他们乐善好施,所以“和尚店”在各地民众中声名远扬,而这里,也渐渐被称为“河上镇”了。
河上老街并不长。也是石板路,两旁是民居。这些民居大部分住着居民,商业气息很少,生活气息还是比较多的。老街小镇的生活节奏非常慢。慢到一个两三平方米的小水塘,都会有居民在这里钓鱼。
龙腾河上承非遗
往河上老街一直走,会看到傅氏宗祠,这里也是河上板龙的静态展示地。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向一条“泾河老龙”祈雨,老龙悲悯人间,降了水,却触犯了天条,被斩成数段。百姓们为了缅怀老龙,家家户户用板凳扎灯,祭起“板凳龙”。这一习俗延续到了南宋,随着迁都,便舞到了河上。在每年农历正月的龙灯盛会舞板龙成了河上百姓的一项重大节庆活动。
河上镇的龙灯胜会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山河上镇龙灯胜会协会楼则说秘书长说:“以前,一般的人家都会自己制作龙段,等接灯的锣鼓声一响,每家的壮年男子就会背着自家的龙段去参加。现在会这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基本都统一制作了。”
河上龙灯盛会包括开光典礼、出灯、闹元宵、化灯四个过程。
开光大典一般在正月初五举行,先从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汇合的三江口取来开光圣水,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毛笔蘸上圣水涂在板龙的眼珠上,为板龙点睛。
正月十三为“起灯日”,把装点好的龙头从舞台上抬下来,接上龙身和龙尾即可出灯。出灯时,百余人齐上阵,抬着板龙从祠堂出来,锣鼓伴奏,“高照”在前,“宝马”随行,场面十分热闹。
正月十五是舞龙的高潮,闹元宵活动包括村民自发组织的腰鼓队、红绸舞登场亮相,也有大旗“高照”献技,“宝马”、生肖灯表演等精彩内容。最激动人心的在于舞板龙,板龙舞有多种变幻莫测的阵势,时快时慢,时而绕圈,时而反转,让人目不暇接。
正月十七龙灯活动结束,称为“化灯日”,这天要将龙身火化,象征老龙上天,保佑河上人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接下去的春节,你就可以在河上见到舞板龙。
凤栖溪畔续弦歌
在河上有许多清代建筑,保留完好,特别是经过傅德记,惊叹于里头的建筑,雕刻得如此精细。
在河上镇,还藏着一座百年学堂。就是现在的萧山河上镇中心小学,它的前身是环河初等小学堂。小学堂坐西北朝东南,因创立时期河上镇凤坞溪穿过,环河而得名。
1902年9月,清廷公布《推广学堂办法》,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5年,清政府命令废除科举考试,古老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兴办新式学堂的风潮。1906年,当地士绅张锦帆、俞浩然、张星昭等七人,多方筹措资金,借用俞浩然家族祖屋,在河上集镇开办起了新学堂,取名为“环河初等小学堂”。
《萧山县志稿》卷十下《学校门·学堂》有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河上乡乡立环河初等小学堂,开办,校舍假俞氏屋……经费校田五亩,文昌会田二十亩……”
润味百年徐同泰
从学堂出来,往停车场走,还可以到徐同泰酱园。
1875年,富阳人徐三春夫妇到河上镇,徐三春发现,繁华的河上镇店铺林立,但却少了酱油店。于是夫妇在这里留了下来,摆摊卖酱油,做起了小本生意。到了1877年,徐三春开始自制酱油,前店后坊,它完全采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加上用料用水都很精细,货真价实,所以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有了徐同泰酱园。
之后,清朝两浙盐运使司授予徐同泰编号为196号的“官酱园”牌匾。当时的徐同泰,在民间也很有影响力,广泛流传着“问药胡庆余,润味徐同泰”的说法。
现在的徐同泰酱园,依旧是前店后坊。老底子,徐同泰的酱油在民间还算奢侈品,只有过年赶集平常人家才会买回家。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富阳、诸暨、桐庐的人都会来徐同泰打酱油,有的人是拿水桶装,有的人是用竹子装。什么时候徐同泰门口排长队了,那就说明,快要过年了。
诗意风情河上店
当城市的轨迹走向河上,杭州中环、杭州时代高架等城市基建为河上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视野,它又从“西湖正南30公里”的地理IP中找到了新时代的诗与远方。河上,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萧山南部山区小镇,而是逆袭转身,区域能级实现了大提升,站在了新时代的聚光灯下。
近年来,河上镇依托老建筑,打造各种名人故居、纪念馆、非遗馆和抗战主题馆等,在当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博物馆群落”。这里有中美合作抗战纪念馆、萧山抗战纪念馆、瞿缦云故居、魏风江纪念馆、萧山科举博物馆、河上非遗展示馆、丄(shàng)美术馆等等,这是一卷现代的《文化河上图》。
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徐讯雷就专门为此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文化共富:从上河到河上》。他从北宋的《清明上河图》联想到现在的《文化河上图》,并写道:鼓励乡村建博物馆,这是关乎文化共富的远见卓识,这也给农村实现“文化共富”提供了不一样的路径,这路径何尝不是共富的“捷径”。
河上显然是找到且打通了这一“捷径”。通过“文化+”,一个个村落找到了“诗与远方”。特别是“河上店景区”,过去因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产生了建筑杂乱无章、卫生脏乱不堪、交通拥挤饱和等乱象,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城镇建设等多轮提升,这里梳理出2.5万平方米商业空间,吸引美学营造社、小镇影院、绿野书舍、城市书房、茶艺馆等50余家业态相继入驻,并以老集镇为载体,每年举办稻香节、民俗文化节、手作市集等大型节庆活动40余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走进“河上店”,看到当地手工艺人洪成松一个人用时三个月、用了3000多根竹条制成的竹龙时,就被深深吸引。“民俗与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透过河上龙也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浪漫。”
另外,河上也盘活资产资源,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匠人”小镇。盘活“老屋”“老厂房”资源,引进丄美术馆、应物山房等30余家文创工作室入驻,让河上延续千年的文脉与创意结缘,碰撞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董明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