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公里以西,当中国工地的水泥厂还在夜以继日的赶工时,土耳其人已经提着施工箱,登陆了遥远的非洲铁路建设现场。
看似一场不起眼的竞标,背后却牵动着世界基础设施板块的剧烈摩擦。
起初,谁也没想到,那个曾靠三明治和低价劳力横扫中亚工程订单的“基建小狂魔”,如今真的敢在非洲“截胡”中国人的大项目。
2002年,埃尔多安和他的政党高举革新大旗。那时土耳其并非人人都有舒适住房——高楼林立前,更多人还住在被风蚀日晒的土坯房里。
为赢得票仓,也为顺应城市化的浪潮,政府将大笔资金投入房地产,政策一个接一个,从首都安卡拉一路延展到多山东部。这种力量集中投射,几乎和2000年以来中国“基建狂飙”异曲同工。
然而,基建飞跃不是没有代价。水泥厂一个接一个的拔地而起,产能顷刻从本国需要溢向市场边界。
2022年,土耳其水泥年产量激增至7300万吨,闲置产能高达40%,本国建筑公司抱成团,可以说是“吃不下的蛋糕只好多分给邻居”。
于是,有人摸着中国人的套路开始了新征途:国内活干得差不多,产能多了,资金、设备和施工队便浩浩荡荡杀向海外。Limak、Rönesans、Makyol这些名字响当当的企业,组团去了从莫桑比克和科特迪瓦。
五家头部公司2022年海外营业额累计已逾120亿美元,工程总量早已促使任何人相信这种“抢蛋糕”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偶然。
但国际施工项目并不比在土耳其本土容易。这是个每个国家都想分一杯羹的战场,尤其是在非洲。地铁和公路工程不是孤岛——背后藏着欧洲的余晖、中国的肌肉、印度的野心和本地政府的小算盘。
土耳其企业进军非洲,最大的对手自然会是中国。中国公司的体量、技术和价格优势一度让非洲许多大型项目成了“中企领地”。但在2017年的埃塞俄比亚铁路项目上,Yapı Merkezi第一次正面击败中国竞争方,成了行业里绕不开的话题。
没过几年,坦桑尼亚也传出类似的消息,一条价值9亿美元的轨道工程再度被土耳其人拿下。乌干达的SGR标准轨铁路更是悬念不断,最初也是中国企业中标,却因为推进缓慢,最终转手给了Yapı Merkezi。这种“换将”让很多中国工地经理感叹,自己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越来越像自己当年的影子。
那么话说回来,土耳其为什么有机会?首先是本地化做得漂亮——语言、习惯、团队构成全方位贴近客户。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一带,土耳其历史上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主人,文化与伊斯兰认同有天然加分。
如果更仔细的去看非洲工程工地现场,你会发现土耳其公司项目团队一直在大量招聘当地工人,甚至连高管层都慢慢被来自非洲的青年填充。“他们开会讲英语,现场沟通没有什么阻碍”,这也是某位中国工程总承包公司负责人无奈发言。
其实基建生意的本质是资本流通和风险把控。土耳其的Rönesans集团在非洲推项目时,经常拉着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入股合作。法国的工程资金偶尔也掺和一脚,让项目在复杂局势下既不过度依赖单一资本,又能委婉避开敏感地缘风险。
一旦出现本地还债压力,如赞比亚55亿美元分期偿还的金融博弈,土耳其这些“轻装上阵”的承包商反而能更灵活的应对。
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一年对非贷款承诺峰值曾高达356亿美元,而2023年这一数字已跌到37亿美元上下。非洲本地领导人逐渐明白,如果只押宝一种模式,未来可能会相当难受。于是“让更多承包商入场”的思路逐渐流行,不只是中国和土耳其,就连印度、欧洲老牌企业都被拉进了名单列表。
新兴基建大国“出海”,土耳其还有一项说得出口的优势——那就是无殖民主义的历史底色。埃尔多安在安哥拉议会上说得很直白:“我们是历史上没有殖民主义污点的国家。”这句话并非简单自夸,而是面对西方“带引号”的投资与中国“基础设施—资源换贷款”模式之间的一种独有叙事。
如果说中国现在是遇到了需要调整投资结构的十字路口,那么土耳其就在是一直在追赶我们的脚步、照抄我们的模式,仿佛踩在了自己曾经翻越的阶梯。
尽管土耳其至今还在“苦力喝汤”的行业收入分配结构里,欧洲企业大部分盈利还紧紧握在手上,但土耳其的市场份额和项目规模每年都在增长——ENR榜单上42家土耳其企业进入全球TOP250,仅次于中国的79家。
虽然土耳其2023年国际工程总收入185亿美元还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力压美日韩,成为新兴市场玩家中妥妥的“第二梯队”。
一种轮回感扑面而来。二十年前的中国工程师跋涉海外修路筑桥,今天土耳其人也在复制着高速本地化和灵活资本游戏的路线。两者最大的不同,也许只在于中国靠国有与超大体量集采控局,土耳其靠的则是民企精英团和金融混投,以及轻资产、快周转和文化上的灵活。
不过,昔日的对手偶尔还会手牵手一起走。中交集团和土耳其Makyol联手合作,直接在罗马尼亚拿下了13.6亿欧元的高速公路大单。
这类合作在西方对“土耳其挑战中国”的炒作喧嚣中似乎被有意忽略了,但却实实在在出现在了非洲大地、东欧和中东的承包领域里。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国际工程新格局的常态,竞争和合作交织,每一张合同背后,写着国家利益,也有普通人对未来的向往。
在乌干达铁路工地的清晨,刚下夜班的工人们擦着身上的水泥灰,谈论着谁家小孩最聪明、哪家承包商给的工资高。对他们来说,来自中国、土耳其还是欧洲,其实都只是个名片。倒是那一座座挺拔的钢筋水泥桥梁和城市广场,一直在日复一日改变着非洲人的生活图景。
有人说,基建就是把时间和汗水凝聚成未来的模样。从这个角度看,土耳其和中国没有谁真正“抢”了谁,更像是一个世界正在被多层次、多路径地重塑。
这是一场在地平线下悄悄蔓延的竞合游戏,只有天亮后,你才看得出那些刻在大地上的崭新痕迹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