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5 日,中国对俄罗斯普通护照持有人试行免签政策首日,黑龙江各口岸入境的俄罗斯旅客较前一日激增 107%。
其中黑河口岸单日免签入境人数达 514 人,占全省免签入境总量的 57%。这一数据来自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官方通报,标志着中俄民间交往进入新的阶段。
免签政策落地前,中俄人员往来已显热度。2024 年中国内地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 150.3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5.1%。2025 年前 7 个月,上海单市就接待俄罗斯游客 18 万人次,同比增幅 49.5%,在主要入境客源国中增速排名第五。这些数据背后,是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走进中国的俄罗斯游客,首先被基础设施的差距震撼。深圳岗厦北地铁站的 "深圳之眼" 成为必打卡地,这个亚洲最大的地铁站以其高科技设计让俄罗斯游客感叹 "仿佛进入未来"。
而更日常的体验更具冲击力 —— 有俄罗斯博主在视频中测试,将电子设备和背包留在咖啡店无人看管,返回后物品完好无损。这类视频在俄语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评论区满是对中国社会治安的羡慕。
经济数据的对比更具说服力。2024 年俄罗斯 GDP 总量约 200 万亿卢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 2.06 万亿美元),而中国广东省同期 GDP 为 14.16 万亿元人民币(约 2 万亿美元)。曾经的超级大国经济体量已与中国一个省份相当。
汇率变动更直观反映差距,2012 年 1 人民币兑换 5 卢布,2025 年 9 月 17 日的汇率中间价显示,1 人民币可兑换 11.7061 卢布,卢布购买力十年间近乎腰斩。
这种差距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网友在油管相关视频评论中直言:"整个世界都转向电动汽车,我们甚至没有未来 10 年的制造计划。"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出口,形成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代差让习惯了 "苏联遗产" 优越感的俄罗斯人难以接受。
远东地区 2024 年处理的跨境邮递物品达 2800 万件,同比增长 100%,大量中国商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俄罗斯家庭。这种消费依赖与本土产业停滞的对比,成为俄罗斯人反思发展路径的现实素材。有俄语评论写道:"1988 年我们还是超级大国时,中国只有稻田。如果我们也进行类似改革,会达到什么高度?"
俄罗斯博主开设的中国基建介绍频道,每条视频播放量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高原铁路到跨海大桥,这些超级工程的镜头下,俄语评论充满复杂情绪。"
当他们刚开始发展时,我们已经飞上太空。现在我们有什么?" 这样的感叹,道出了一个曾经的大国面对发展差距时的集体反思。
普京总统提到 2024 年中俄双向旅游客流达 280 万人次,这不仅是数字增长,更是认知转变的载体。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通过亲身体验,完成了从优越感到尊重与羡慕的心态转型。这种民间认知的变化,正在重塑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