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返回的日子。
9点多出来,发现是阴天,天空中有大块儿的云。这是来希腊快20天了,第一次遇到阴天,第一次看到大块儿的云。
微风吹过来,凉凉的,有些感动。因为都已经晒成习惯了。
上了地铁,发现去机场的地铁里有行李架。奇怪的是前面一对儿女生把小箱子放在最高一层,男生把大箱子放在中间一层。这还挺好,我就把箱子放在了最下面一层。
安顿好了琢磨,他们为什么不放在下面一层呢?
刚才有些忙乱,现在静下来一想就明白了。
女生身高估计185,小箱子不重,自然就顺手放最上面了。男生身高估计195,又很壮,自然就把重一些的大箱子放中间了。对他们来说,放在最下面反而是最麻烦的。
然后就感觉有些好笑。每个人的思维、行为、心理都是从自身条件出发的。但是既然形成了人类社会,那人类社会的本质特点就是在人的社会属性上可以忽略这些自身条件。比如情感,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那自身条件就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一定是忽略自身条件的!所以,在人的社会属性的范畴,过于强调自身条件,必然影响社会属性的实现。
候机时刷到一个小视频。
可以看到妈妈的每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眼睛里都露出渴望。这是真正的心理需求。对这种心理需求,光靠教育是很难起作用的。类似于激情度不足的恋爱中女生让男朋友删除前女友的联系方式往往没有效果。未必联系,但是心理真需要。
怎么办呢?
传统的看,或者我小时候,父母也进行这样的教育,但是一般都会伴有恐吓。比如说吃了别人的糖马上就会出现各种惨状,然后家长会做出各种惨状的样子。还会说吃了糖就会被卖孩子的拐跑,然后会被各种折磨。
记得很小的时候,和家里大人出去。看到有个老奶奶背个背篓。西安很少见到背篓,就很好奇的问大人。大人说这就是偷孩子的。然后好些年都怕背背篓的。不过当时确实对异常的陌生人产生了心理恐惧。
除了恐吓,另外就是脱敏。比如家里糖比较多,经常被带去公园,经常一个人在家附近闲逛,都可以很好的降低心理对这些活动与物品的敏感性。
上了飞机,可以免费体验20分钟的上网,就发了个朋友圈。
可以看出来,小时候受到的恐吓不起作用。现在想来,一是父母就是爱玩好奇的人;二是恐吓就是套路,目的不是吓孩子;三是叛逆。叛逆以前讲过,第一点就是否定父母的人生轨迹。
短暂上网还收到了学生的微信。这是请来帮忙筹办21日活动的同学。
工作认真负责周全,很好。但是这个微信不应该发,或者说是职场大忌!但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习惯,无意中,甚至是好意中给自己带来了损失。
为什么呢?
从我的角度看这个微信:
1、不应该请她来帮忙,影响她面试了;
2、不应该请她来帮忙,本来想着工作量不大,但是她太当回事了。这样报酬就要加码。比如本来打算给5块钱,现在看这样子恐怕得给8块。
3、说话冷冰冰的,看来没把我当自己人啊,是不是对让她帮忙比较反感呀?干脆给10块,客客气气的,以后不能再来往了。
如果你就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那没问题。如果你并不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那问题就大了,等于自己努力的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应该怎么办呢?要敢于担责任!
这段话的真实心理活动是不敢担责任,以及推卸责任。这点责任都不敢担,还怎么承担更大的责任呢?更大的责任才真正意味着更大的收益!
胆量是收益的倍增器。
也有同学这时会习惯的想到风险,其实根本不用想,因为即便有风险,结果也和现在一样,“以后不能再来往了”。
而“一起”承担风险,结果就不同了!
回家了,睡不着。度假记就写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