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赴日旅行的提醒,这一举动让日本旅游业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中国政府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日本方面的言辞和当地治安状况问题。这一消息一出,日本旅游业的情况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处于“春风得意”的状态,迅速跌入了“寒冬”之中。
随着中国外交部的提醒,机票和酒店的预订量急剧下降,尤其是取消订单中,80%都是中国游客。东京新大谷酒店、大阪丽思卡尔顿等热门酒店的取消率更是创下新高。日本旅游业协会紧急分析,这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尤为严重,因为旅游业占日本GDP的7.5%,而中国游客则贡献了海外游客消费的32%。如果中国游客的数量继续下降,影响将不仅仅局限于景点和商场,机场免税店、旅游大巴公司、特色餐厅等相关行业也都会受到冲击,这无疑会加剧日本经济的困境。
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业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他们的消费能力。今年上半年,中国访日游客人数达471.83万人次,虽然并非第一,但他们的消费水平却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游客。仅在4到6月的三个月内,中国游客就花费了51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7亿元),平均每位游客消费约5300元人民币。为了迎合中国游客的习惯,很多日本酒店还特意提供了电热水壶、东北大米和老干妈等设施和商品。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的提醒发布,这一切的繁荣都被打破了。赴日机票预订量迅速下降,取消的订单几乎都是中国游客。东京新大谷酒店、大阪丽思卡尔顿等热门酒店的取消率创下了新纪录。日本旅游业协会急忙进行数据统计,发现旅游业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游客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游客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今年以来,针对中国公民的安全事件屡屡发生。8月,一名在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地铁站遭遇抢劫,失去了护照和生活费;9月,在大阪的两名中国游客被袭击,财物被抢,至今凶手未被抓获;10月,京都一名华人导游在景区遭遇恶意推搡,言辞中充满歧视。这些案件并非个别现象,驻日使馆8月到11月的统计显示,针对中国公民的盗窃和袭击案件比上季度增长了45%。更为严重的是,三起恶性袭击案件至今没有得到有效侦破。
最近,日本社交平台上也频繁出现一些针对华人的极端言论,甚至有人匿名发出人身威胁。对于游客而言,旅行本应是放松身心的时光,但如今,谁也不愿意冒着安全隐患去旅游。正如一些网友所说:“东南亚的海岛、欧洲的古城、国内的雪山草原,去哪不能玩?犯不着去一个让自己担心的地方。”
另一个令日本旅游业焦虑的原因是,随着中国游客出游选择的多样化,替代目的地的崛起让大家有了更多选择。最明显的变化是国内旅游的火爆。2025年国庆假期,国内各大旅游目的地的酒店预订量大幅增加,像云南、新疆、青海等地的高端酒店的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还高出30%。三亚更是成为了日本购物需求的替代者,当地的免税店专门开设了“日本同款药妆专区”,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人民币。许多游客表示,现在去三亚买护肤品,不仅方便,还不需要倒时差,性价比高。
同时,其他国家也在积极吸引中国游客。泰国旅游局推出了“中文服务升级计划”,景区、机场等场所的中文标识几乎覆盖每个角落,甚至街边摊也开始支持支付宝支付。意大利也开通了“中文退税绿色通道”,并在热门景区配备了中文讲解员等服务。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安全和尊重”是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首要标准,65%的受访者表示国内旅游已经不逊色于海外旅游。
随着中国游客的消费观念逐渐成熟,他们更加注重“安全”和“舒适”,并不再盲目追求出国旅游。从过去的“爆买海外”到如今的“理性选择”,中国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日本旅游业的“补救措施”显得苍白无力。虽然日本不少景区推出了一些优惠活动,但在游客看来,优惠再多也比不上安全感的缺失,特别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恶劣言辞更是加剧了游客的不安。
日本旅游业的“寒冬”本质上是由“信任危机”引发的。曾经,中国游客通过自己的消费支持了日本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如今,在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氛围不友好的情况下,游客自然会选择更合适的地方旅游。对于普通游客来说,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应是个人的自由,而每一次选择,实际上也是一次对目的地的投票。
旅游的终极意义在于欣赏美丽的风景,而不是冒着不必要的风险。面对世界如此广阔的风景,我们更应关注安全、舒适和尊重,这才是我们选择目的地时最重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