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的中国嘉宾,在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田上。节目截图
看到一则新闻,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公布了一组数据:去年全国的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了740亿斤,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500公斤。“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每年看到这些数据的增加,我都有一种满满的“安全感”。倒不是我有多能吃,也很惭愧没有参与过农业劳动,但小时候,听父辈说起“双抢”、说起“秋收”,研究过年糕的不同种类和炒年糕的N种味道;再大一点,看到河姆渡遗址7000年前的稻谷遗存,又听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传奇——对水稻,我总有一种超出“盘中餐”的情感与想象。
最近,在一档游学探访节目《花儿与少年·同心季》中,我看到这粒来自中国的种子在万里之遥的马达加斯加,生根发芽。从万年前走来的中国水稻,在非洲的田野上欣欣向荣,这就让一个关于一粥一饭的农耕文明叙事,有了万里同风的跨越文明的新表达。
马达加斯加有一句谚语,翻译成中文的大意是:稼穑之艰,独力难成;必也邻里相呼,仓廪乃盛。
19年前,袁隆平为把杂交水稻推广到非洲,将马达加斯加作为第一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氏种业马达加斯加项目首席专家方志辉,也是在那一年,作为团队成员第一次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如今,马达加斯加面值最大(2万阿里亚里)的纸币上,印着杂交水稻的稻穗图案。
在节目的一次分享会上,方志辉回忆,2024年,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到访长沙,特别要求去看水稻田,他陪同访问。总统先生看了一两个小时还不舍得走,好不容易上了车,又让司机停下来,返回田边再看。“他跟我们说,要在马达加斯加也建一片这样的水稻试验田。”
在袁隆平和其团队及后继者们的努力下,如今,马达加斯加人民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杂交水稻”,还大量种植,在解决吃饭问题之余,已经有一部分农民发家致富。中国在推广杂交水稻的同时,还配套地带去了农业生产资料,比如农药、肥料、农机,甚至还有无人机和智慧农业的产业链。
然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并不满足现状。方志辉透露,下一步,要实现杂交水稻的本土化。中国人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便有一天中国专家功成身退、离开马达加斯加,这粒神奇的种子、那片丰饶的稻田、如此繁荣的田园景象,也应该在当地永久生根。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而且往往不仅是知礼节,农业会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与想象。每一次农业的大交流都是文明的大交流,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显著痕迹。比如,看到“胡”,那多半是两汉魏晋从西域陆路引入的,胡萝卜、胡荽(香菜);看到“番”,那多半是南宋至元明时期从海外带入的,番茄、番薯。
史书上记载了张骞、郑和,但在这些代表人物身后,还有团队和传承,更有生生不息的农民,在土地上用最朴素的方式书写另一部历史。中国科学家正在马达加斯加做的,也是这样一件事情。
还有很多有趣的小事,成为“吃饭”这件大事的侧记。
马达加斯加有一种著名动物——环尾狐猴,萌萌的,十分可爱,还有一种著名植物——猴面包树,很有非洲风情,它们都颇受游客喜爱,名列“必看”清单。近年来,这个清单上又多了一个项目,就是杂交水稻田——已经成为景点——中国人爱看,非洲人爱看,其他外国人也爱看。
参与《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的中国嘉宾,在马达加斯加学习了收割水稻——手握镰刀、头戴草帽,烈日之下,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一天,完成了劳作,他们坐在田埂上,脱口而出,唱起了《明天会更好》。“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明天的故事,水稻会用下一季的收获来讲述。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