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在四川遇到了一座最让我流连的烟火古镇——罗目。它静卧于峨眉山脚下,不像那些喧闹的景区,仍保持着千年以来的从容。
了解罗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座承载着茶马古道记忆的古镇。它始建于唐代,已经静静矗立了上千年。同时,它的另一个名字“青龙场”也藏着一份江湖气魄,曾是商队穿行、马蹄声碎的交通要冲。
罗目古镇不大,正好适合慢步游览。尤其是走在顺河老街,木板房连绵,穿榫斗梁、雕花窗棂处处可见。当地人坐在门前聊天、喝茶,神情就像背后峨眉山腰的云,从容也柔和。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走进那些依然活着的传统手艺铺。半边街头的铁匠铺里,老师傅一锤一锤地打着铁,风箱声、砧板声,仿佛百年未变。篾匠店门口堆满竹编的背篓、筛篮,手艺还在呼吸,并未变成标本。
你也能看到一些老建筑悄悄讲出往事。比如那栋“民国青楼”,虽不再营业,建筑上的雕饰依旧精美;不远处的马赛姆洋楼,则见证着中西文化曾在这里交汇。它们不是被围起来的景点,仍有人住在其中,炊烟袅袅,生活如常。
如果不赶时间,真可以像本地人那样,坐在小吃摊前慢慢吃一碗豆腐脑,或是尝一串刚炸好的豌豆油糕。豆腐脑爽滑、油糕香脆,都是地道川味,不少手艺传了几代人。
暮色渐合时,整座古镇也悄然转变。若是晴天,远处峨眉山的轮廓会被霞光勾勒成金色,当地人称之为“日照金山”。站在目然民宿附近的街口,能看到山与古镇在同一天空下对话,宛若一幅天然水墨长卷。
除了慢逛,罗目还藏着一段不能忽略的历史——它曾是茶马古道从平原进入山区的首站。千百年来,商队、马帮从这里走过,运送茶叶、盐巴与药材,也传递着多民族的文化与故事。
如果你还不了解“茶马古道”这四个字的分量,那来罗目,一定要去感受这条古老商路留下的痕迹。不是通过博物馆,而是在老墙、旧砖、石板路和当地人脸上,读懂什么叫“活着的历史”。
后来,在我结束罗目之行,准备返回成都时,才注意到原来离古镇不远还有苏稽古镇与峨眉山景区。
它们名气更响,游客更多。但罗目,依然安静地保持着它原本的样子——一座无需扮演、本身就足够丰盈的千年古镇。
或许正如一位老街坊说的:“我们这儿,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过’的。”
如果你也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商业古镇,不妨来罗目走一走。乘高铁至峨眉山站,不到二十分钟车程,你就能遇到这座依然在呼吸的、真实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