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一个历史悬案——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之死。
这是唐朝晚期发生的灭门惨案,至今凶手身份仍众说纷纭。
张淮深是谁?他是归义军第二任节度使。
归义军政权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安史之乱后,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沦陷于吐蕃之手。
多年后,当大唐已对河西地区不抱希望时,敦煌民众始终心向大唐,在当地豪强张议潮的带领下起义,赶走吐蕃占领者,使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大片领土重归大唐。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事件,唐朝政府欣喜若狂,视之为意外之喜。
但需理解唐政府当时的心态,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是其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对唐王朝而言,敦煌孤悬域外,张议潮势力又如此强大,是否会演变为新的割据藩镇?这正是唐政府的隐忧,而这些矛盾在张淮深身上集中体现。
张淮深是张议潮的侄子,其父是张议潮的哥哥张议潭。唐政府对归义军政权并不信赖,张议潭、张议潮对此心知肚明。
为取得唐王朝信任,张议潮可谓仁至义尽,他先将哥哥张议潭派往长安做人质;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亲自前往长安,被授予司徒之职,看似荣耀,实则被架空,他留下侄子张淮深代理归义军事务。
张淮深继任节度使后,长达二十年未获朝廷正式承认。他虽对外抵御吐蕃、回鹘、南山等政权,但因无节度使旌节,名不正言不顺,内部地位不稳。
张议潮拥有归义军节度使的正式名号,张淮深却无,这是他最担忧的事。名不正则言不顺,唐政府以此拿捏他,导致归义军内部矛盾重重。
张议潮之子张淮鼎、女婿索勋等势力皆不服他,张淮深始终坐立不安。
文德元年(888年),张淮深求了二十年的旌节终于获批。此前他已迫不及待自封"河西节度使",但未获唐政府承认。
大顺元年(890年)二月二十二日,沙洲城内突发变乱,张淮深、夫人陈氏及六个儿子一日内全部遇难。凶手是谁?至今无定论。
首先看张淮深墓志铭,文中回顾其求旌节经历,称其"公以大顺元年二月念二日,殒于本郡,春秋五十有九",妻子颍川陈氏及六子同死,合葬一处,称"灭门惨"。
但对凶手仅用"竖牛作孽,君主见欺"隐晦提及,留下悬念。关于凶手,史学界有多种说法:
索勋说:最大受益者即最大嫌疑人。
张淮深死后,索勋拥立张议潮之子张淮鼎(无实权),自己掌控大权,后被张议潮十四女为首的张家势力消灭。
日本学者藤枝晃《沙洲归义军节度使始末》、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校记》均认为索勋是凶手。
唐政府说:唐政府长期以旌节拿捏归义军,防止其割据。
学者孙修身《张淮深之死再议》认为,张淮深介入中原李茂贞、朱温等重大政治事件,引发唐政府不满。
荣新江《归义军研究》虽否认此说,但唐政府对张淮深灭门案态度冷漠,仍让此说有合理性。
张淮鼎说:李永明认为墓志铭"竖牛作孽"指不孝之子祸乱家族,"君主见欺"指唐政府被张淮鼎蒙蔽。
李军《晚唐归义军节度使张淮鼎事迹考》指出,大顺元年唐政府或任命张淮鼎为沙州刺史,使其有机会发动政变取代张淮深。
回鹘说:张淮深任内与甘州回鹘、河西回鹘、西州回鹘多次交战。
孙修身《论甘州回鹘在中西交通中的作用》、朱悦梅认为,张淮深伐甘州回鹘仅六年,回鹘怀恨在心,联合李茂贞及归义军内叛徒发动政变。
张淮深庶子说:邓文宽、冯培红等学者结合"竖牛作孽"典故,认为凶手是张淮深庶子张延思、张延嗣。
历史上许多悬案本无定论,张淮深之死正是如此。学者们的推测各有道理,我们只能罗列观点,由读者自行判断。
需提醒:若遇到讲史者总斩钉截铁下结论,大概率是提供情绪价值而非学术价值。
张淮深死后,张淮鼎继位,但在位仅一年多(大顺二年年底前去世),政权落入索勋手中。索勋凭借战功与瓜州威望获唐政府正式任命,延续归义军军号,战略方向转向西方(让唐政府放心)。
景福二年(893年)九十月间,张议潮十四女(陇西张氏)率张家族众发动政变斩杀索勋,夺回政权。
敦煌莫高窟第148窟《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记载:"所赖太保神灵,孤恩皎日,重光嗣子,再整遗孙",称其夺权后"权心弃政,力保嫡男",拥立张淮鼎之子张承奉继位。
但这位"太夫人"张氏实则垂帘听政,四个儿子掌控沙州、甘州、瓜州大权,架空张承奉。
三年后(乾宁三年,896年),张承奉发动政变,在沙洲大族支持下拿下张氏四子(李弘愿等),将其贬官处死。
张氏因拥立有功且为姑母,仅被剥夺权力,晚年青灯古佛,靠抄写经文排解郁闷。张淮深之死引发连锁反应,深刻影响河西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