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穴梵音》
厦门城中多山,尤以玉屏山为奇。山不甚高,却有嶙峋怪石自土中突兀而出,远望如卧虎獠牙,近观则见石隙间时有青烟袅袅——那便是虎溪岩寺的所在了。
这寺颇有些古怪,不似寻常庙宇般规整,倒像是山石自己生出来的。石即是墙,穴便作殿,连那飞檐斗拱也仿佛是从岩缝里挣扎着长出来的。这般\"石包寺\"的景致,在闽南地界也算得上一桩异数。
寺中老僧说,万历年间有个姓林的痴人,日日与石头说话,竟用铁凿在岩壁上掏出个\"稜层洞\"来。后来吴提督重修时,工匠们发现那洞壁上还留着林某的指甲痕——想来是凿石时磨破的。这般传说虽未必可信,倒与这寺的脾性相合:倔强得很,宁可将就着山势,也不肯削平半寸岩角。
最妙的要数\"虎溪夜月\"。八月既望,月光从石窦斜穿而入,正落在一尊泥虎的眼珠上。那虎本是死物,此刻却似得了灵气,眼珠子泛着青光,连身上毛纹都活泛起来。有文人题曰\"石虎饮月\",我看倒像是月光在饮这石虎的精魂。这般景致,竟引得不少穿西装的现代人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诗,可见鬼斧神工之妙,原不分古今。
寺里处处可见前人手泽。\"渐入佳境\"四字刻得极浅,像是怕惊动了山神;\"三笑\"石刻旁总聚着拍照的游人,却少有人知那典故说的是慧远和尚送客忘情的故事。现今的知客僧倒会做生意,把\"虎溪三笑\"印在门票上,只是那笑容怎么看都带着几分香火钱的铜臭味。
拾级而上,忽闻诵经声自石穴中渗出。这声音也怪,分明是梵呗,却夹着岩壁的回响,倒像整座山都在念经。几个穿冲锋衣的游客突然噤声,大约是被这\"石穴梵音\"慑住了心神。
交通指南云云,原不必赘述。只是提醒诸君:若乘地铁来,过鸿山隧道时不妨慢行几步。那隧道里新装了彩灯,照得铁路公园亮如白昼,倒把虎溪岩衬得愈发幽深了。
这寺终究是倔强的。任你地铁开到山脚,任你霓虹映红夜空,它自岿然不动,守着石穴里的月光与梵唱。今人看它是景点,古人当它是禅境,而山石默然,已看了六百载红尘过客。
临别时见小沙弥在扫落叶,竹帚划过石阶的声响清越。忽然懂得:所谓文化遗产,不过是岁月在石头上打了个盹,醒来时发现人间尚存几分对山林的敬畏。愿诸君来此,皆能暂歇尘劳,于石光水月间,拾得一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