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扬
编辑|清扬
最近,日本高市早苗的一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让中日关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紧张,外交官直接发布风险提醒,各大航空公司也敞开了“后悔药”大门,免费退改签。
但令人震惊的是,当媒体镜头扫过中国和日本的机场时,还有很多人拖着大箱小箱赶飞机、计划旅游,这热闹画面与国际外交的严肃形成强烈反差,仿佛“平行时空”。
关系如此紧张的时刻,为什么有那么多国人去日本旅游?他们就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吗?
并不“打折”的欲望
如果最近常刷手机新闻,你大概会以为现在国内飞往东京的航班应该是空荡荡的,毕竟,那个叫高市早苗的日本政客频繁妄言、猖狂无耻,直接逼得官方出手警告。
但实际却相反,现实却充满了一种魔幻的割裂感,11月16日,上海浦东机场和日本东京羽田机场,人们看到的不是门可罗雀,而是推着大箱小箱、摩肩接踵的人潮。
这些出行的人群里,选择团队游的大巴车少了,但自由行的散客却撑起了“半壁江山”。
根据一些旅游平台的数据推测,现在的客流里,九成以上都是这种自己做攻略、自己订酒店的散客。航空公司给出的那个“免费退票”选项,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吸引力。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张飞往日本的机票,早已不是一张简单的纸,而是他们几个月甚至半年前就开始构建的生活拼图。
你问他们怕不怕?机场里被拦下采访的上海大叔,话说得那是相当直白,他觉得虽然国家给了预警,但既然没有直接下令“禁止”,那就是还能去。
在他眼里,那些政治上的风起云涌,似乎并没有渗透到日本街头的便利店里,这种“只要不严令禁止就是默许”的心理,成了很多人继续行程的最大底气。
当然,这也有现实的无奈,年假是好不容易向老板硬磨下来的,酒店是那种不支持退款的特价房,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比起那个听起来有些遥远的“政治摩擦”,眼前的几千块损耗和难得的假期泡汤,似乎更加让人肉疼。
高性价比的旅游
要是光说大家是因为“舍不得退票费”或者“假期难凑”才去日本,那多少有点把这事儿想简单了,在旅游这件事上,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本极为精明的经济账。
现在这个时候去日本,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或者中产家庭来说,性价比实在是高得有点离谱,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捡漏”的快感。
从国内沿海那几个大城市飞过去,运气好点两个小时就落地了,稍微远点也就四小时,这时间成本,比飞去国内某些西北或者西南的热门景点都要短。
最要命的是没有时差,这对于那些只有短暂周末或者几天小长假的打工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诱惑。
落地不需要在酒店倒头睡半天倒时差,放下行李就能直奔拉面馆或者居酒屋,这种“零损耗”的无缝衔接,在周边国家里还真找不到几个对手。
而且,现在那个日元的汇率,跌得让人看着都想笑,这对于那些原本就有购物计划的人来说,这哪是去旅游,简直就是去“赚差价”的。
哪怕不去买奢侈品,就是普通的药妆、电子产品,在那诱人的汇率面前,谁的钱包能捂得住?
还有一个隐形的便利因素,就是那个无处不在的汉字文化圈,对于那些外语水平一般的中国游客,去欧美可能得全程攥着翻译机,生怕点菜点出一盘生肉。
但在日本,满大街的招牌,哪怕你一个都不认识,光靠猜汉字也能把意思蒙个七七八八。更别说那些带着唐风古韵的建筑,清水寺的木台,走进去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这种文化上的“低门槛”和经济上的“高性价比”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力量有时候大到足以让人暂时忽略掉新闻里的那些刺耳杂音。
微妙的“安全感”
虽然嘴上说着“不在乎”,行动上也确实飞过去了,但你要说这些中国游客心里真的一点波澜没有,那也是假的。
那个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羽田机场接受日媒采访时,说自己觉得日本很安全,这话里多少带着点自我安慰的成分。
因为官方的通报里写得明明白白,近期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活动确实在上升,而且还有好多案子到现在都没破。
这些信息,游客们出发前不可能没看到,于是,一种“虽然我来了,但我得苟着玩”的心态开始蔓延。
大家的攻略里,多了一项“避坑指南”:晚上早点回酒店,不去治安死角晃悠,别跟陌生人搭茬,就连出门买保险,不少人都默默选择了最高保额的那一档。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有的人直言“为了看个动漫圣地巡礼,我不关心政治”,但当他们在手办店里流连忘返时,那种单纯的快乐其实也被蒙上了一层复杂的滤镜。
日本的动漫文化,像《鬼灭之刃》这种大热IP,确实让很多年轻人把文化消费和政治立场切割开来。在他们看来,喜欢一个纸片人或者一种画风,跟那个国家政客的胡言乱语是两码事。
但现实往往没这么理想化,日本媒体特意跑到各个景点,把话筒递到中国游客嘴边,诱导着记录下那些“我觉得没问题”、“我不关心国家大事”的言论。
然后转头就在他们的报道里大肆渲染,试图营造出一种“你看,不管我们在外交上怎么强硬,中国人还不是照样要来送钱”的舆论氛围。
这些被游客视为“随口一说”的大实话,在不知不觉中,可能就被裁剪成了对方政客用来炫耀“民意支持”的筹码。
为昂贵的“防卫”买单
今年前三个季度,跑到日本去的中国大陆游客已经快800万人次了,光是9月份就有80万,其中我们江浙沪的“包邮区”贡献了相当大的主力。
今年1月到9月,所有外国游客在日本扔下的钱大概有7万亿日元,这其中中国游客的钱包无疑是最鼓、掏得最痛快的。
可以说,日本商家之所以还能维持那种“体面”的中文服务,日本街头的商业活力之所以还能看着不错,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这股源源不断的购买力撑着的。
在这个节骨眼上,每一张在药妆店刷出去的信用卡账单,每一笔在米其林餐厅结掉的餐费,在经过日本复杂的税收体系转了一圈之后,有一部分便变成了政客扩充军备的资本。
所以说,我们的消费力在客观上确实帮日本经济回了一口血,也给那些对华强硬的政客提供了一种底气:你看,我们不需要在政治上做任何妥协,日本的市场依然离不开我们。
这是一个非常尴尬且矛盾的死结,从好的方面想,民间交流或许是两国关系的最后一道“缓冲垫”。
中国游客的笑脸,日本店主的鞠躬,这些微观层面的善意,或许能防止两国民意走向彻底的决裂。日本商界为了保住这块大蛋糕,没准也会私下里给政府施压,让他们别闹得太僵。
但反过来,风险同样巨大,如果在官方层面日本继续在底线问题上反复横跳,而我们的民间热度却丝毫未减,这很容易给外界一种错觉:所谓的“严正立场”并没有传导到民众心里。
更要命的是,万一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比如真的发生了一起针对中国游客的恶性歧视或治安事件,那在国内舆论场引发的风暴,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这并不是要对每一个选择出行的游客进行道德审判,毕竟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钱包和假期的权利。
退票太难、行程太贵、生活太累需要透气,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私人理由,谁也没法站在制高点上指责谁。
但在这个全球化紧密联系的时代,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早已不是简单的真空行为,落实到最后,其实都和我们每个小家的安宁息息相关,所以每次出行,还是谨慎为上。
笔者观点
其实,中国游客之所以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日本旅游,说白了就是对中国强大国力的自信,毕竟现在的日本,可不敢轻易和中国对打。
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节点上,保持一份清醒,或许比抢到一张特价机票更为重要。
我们无法阻挡别人出行的脚步,但也无需对此盲目跟风,毕竟,这世上除了那片樱花海,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风景。
而在那些风景背后,能真正给予我们底气和安全感的,终究只有那个不断强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