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成渝、3小时周边、6小时北上广……未来,这样快捷的高铁出行生活将成为重庆人的日常。
8月2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高健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在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的生动实践的同时,还就网友对“十五五”规划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72.14%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2.24:1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介绍,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重庆主城都市区,做优做特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等方面协同发力,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GDP的比值从2020年的1.71:1缩小至2024年的1.6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从2020年的2.45:1缩小到去年年底的2.24:1。
在“一县一策”支持下,各区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奉节依托脐橙产业,综合产值超65亿元,30万果农借此增收致富;武隆以旅游国际化引领绿色发展,年接待游客超4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0亿元。在城乡融合方面,重庆推进一二三产业贯通联动,打造出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总产值达1568亿元。同时,深化改革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不足70%提升至2024年的72.14%,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左右。下一步,重庆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持续深入推进相关工作,让城乡区域发展更协调,居民生活更富足。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为企业群众办事节约60%以上时间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江表示,“十四五”以来,重庆围绕“激活力”“添动力”“提质效”“促开放”,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改革,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庆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经营主体总数由2020年298万户,增加至2024年375万户。携手四川探索全国首个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企业经营和百姓生活带来便利。
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跻身全国数据交易第一梯队。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企业群众办事节约60%以上的时间、减少70%以上的环节。
聚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攻坚,5批次19组市属国企完成重组整合,今年上半年,全市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4%、8.5%,发展质效持续向优。
不仅如此,重庆还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渝车出海”持续加速,外商投资环境更加优化,2024年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2家,比2020年增加26家。
“3个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跃居西部第一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凌健则谈到,“十四五”以来,重庆以“416”科技创新布局厚植发展新动能,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集中表现在“3个加速”。
首先,创新“动力源”加速集聚。重庆布局打造了金凤、嘉陵江等4大重庆实验室,高端装备机械传动等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从380亿元增加到850亿元,投入强度从2.11%提高到2.48%;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跃居西部第一。
其次,制造业“主引擎”加速发力。重庆市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新模式,以“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集群向万亿级迈进,制造业成为我们重庆的“金名片”。央地合作“双向奔赴”实现了新突破,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总部落户重庆,央企在重庆新创设子公司超过300家。
最后,服务业“新动能”加速形成。重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软件信息、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5个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扎实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外资银行数量、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结算量位居中西部第一。陆续打造出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渝车出海”等物流通道和服务品牌,存续国际货代备案企业数量位居西南首位。
下一步,重庆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具有重庆辨识度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末
将基本实现“136”高铁出行交通圈
基础设施建设连着民生福祉,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袁尧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成效明显、成绩亮眼。五年来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
“十五五”期间,在高铁方面,重庆将持续加力推动“米”字型高铁网规划建设,推动渝万、成达万、成渝中线、渝西、宜涪高铁等在建项目尽早建成投用,届时忠县、铜梁、开州、城口等区县也将全面融入国家高铁网络。
关于网友关心的开州通高铁的问题,重庆将争取在“十五五”上半期建成通车成达万、渝西高铁,实现开州人民通高铁的夙愿;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快推动黔江至吉首、渝贵等高铁开工建设,争取在“十五五”末建成投用,实现酉阳、秀山等区县的高铁覆盖。
总体来看,到“十五五”末,重庆将全面建成渝郑、渝宜、渝厦、渝贵、渝昆、成渝、成渝中线、渝西高铁等8个方向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基本实现1小时成渝、3小时周边、6小时北上广的“136”高铁出行交通圈。
在轨道交通方面,“十五五”期间,重庆将持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7、15、17、27号线等项目,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环射+纵横”运营网络。结合小区居民便捷出行需求,加强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紧密衔接。下一步,将根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最新政策,深入谋划未来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加快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圈”。
持续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
满足居民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生活需求
近年来,重庆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完善适应人口变化的公共服务配置和供给机制,积极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傅倩倩介绍,接下来,重庆将进一步加强服务事项统筹。将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围绕老百姓“想什么”“要什么”,持续迭代服务目录和标准,通过建设嵌入式设施或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稳步推进服务落地。比如,将探索对闲置校舍进行功能改造、在乡镇卫生院增设护理床位,改善农村的养老服务。
其次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内容质效。将以社区村镇为主阵地,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更好地服务老百姓的日常需求。比如,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区县域医共体合作,并依托远程诊疗,辅以AI质控把关,链接上级医生精准诊断,提升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保障居民安心问诊。
最后要进一步拓展可持续运营场景。将以多元合作为重点,通过吸引社会组织、社区合伙人等,培育一批“领跑者”企业,共同参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生活需求。比如,在托育领域,目前已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辟假期托管服务,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低租、免租+盈利分红反哺公益”“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共生互惠模式,拓展家庭式托育、医育结合等服务场景,实现“就近托、放心托”。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摄影 张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