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游走中国”是《中国日报》2025年推出的立足文旅融合的融媒体重点专栏,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非遗瑰宝有机结合,用文化视角解读具有国际传播属性的地标IP,串联起具有国风范的主题游径,挖掘呈现各地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推出主题旅游线路报道。8月28日,本期“游走中国”栏目走进湖南,探寻湘西地区的奇山秀水人文秘境。
《中国日报》8月28日第18版截图。
15年前,一位朋友对凤凰古城之行的生动描述,让我对湘西心生向往。
她描绘了一幅临江吊脚楼里潮湿的客栈景象,脚下是吱吱作响的木地板。清晨,薄雾笼罩着沱江以及河面上的跳岩——一切都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作品中那般迷人。毕竟,凤凰是这位作家的故乡。
闷热夏日,湘西酷热难耐。正午时分,烈日炙烤大地,高湿度加剧了炎热度。稍微活动也会汗水直流,浑身黏腻。
但当我进了古城,沿石阶而下,眼之所见完美契合了我之想象。
沱江清澈碧绿,但和我预想相比,实际河道更宽、水流更急。沿江是挨挨挤挤的棕灰房屋,远处是层层叠叠的青黛山峦。人们踩着跳岩渡江,不远处,还有一座纤细的木桥。
凤凰古城吊脚楼。
这清新的景色让我瞬间爱上了这座古城。
在参观了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的故居,以及沈从文故居,还有其他著名景点后,我和同事乘船游览沱江,穿过几座古城的标志性桥梁。
乘船游河是游客游览凤凰必体验的项目。从古城北门附近的码头出发,我们顺流驶向东南方向。同事说,许多古老的吊脚楼原本由木柱支撑,如今年代久远,出于安全考虑,不少已用砖石加固,木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当我们的船接近有600年历史的虹桥时,我看到两岸从水中伸出些长长的细细的但结实的柱子,支撑着几座依水而立、临水而筑的保存完好的吊脚楼。这正是沈从文笔下“细脚伶仃”的传统吊脚楼,也是让凤凰古城闻名的标志性建筑。
凤凰虹桥,始建于明代,其下方是坚固的石拱,上方是两层木质结构,兼具了实用与美观。因位于凤凰古城中心,虹桥为游客提供了到达城内各景点的便捷通道。
随后,我们的船驶向风桥。风桥细长平坦,桥的中间有三个亭子,两端有牌楼,这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艺术构想。他在家乡凤凰古城沱江亲自设计并建成了“风”“雨”“雪”“雾”四座景观桥,风桥便是其中之一。有此故事背景,再加桥的景致,凤凰古城的魅力便是多了几分。
我们的船随后掉头停靠在紧邻万名塔的万寿宫码头,我们步行前往万寿宫,来到主楼黄永玉艺术馆。此时,一个导游带着一群台湾游客,正向他们讲着黄永玉的故事:“黄永玉于2023年去世,享年99岁,他是个充满童趣的老人,93岁还开红色法拉利”听到这,游客们齐声惊呼“哇”。
晚餐后,我们前往南华桥等候古城景观灯亮,期待古城夜景。这里地势较高,是观赏全景的绝佳位置。同事提醒我大雨要来了,可我还是想留下。没几分钟,大雨倾盆而下,分散在聚集在桥上的游客纷纷跑向亭子或桥下避雨。而我的左边,传来一个正直播古镇夜景男子的声音,“等等,7号灯马上亮……,不,不是冰雹,是雨打到我的伞上”。
我撑着伞,但却无济于事,顷刻间就被淋得透湿。但我仍然站在桥上等待。7点10分,灯光终于闪烁亮起,雨中的古镇格外宁静。拿不准南方的雨到底什么来势,我决定蹚过浅水返回客栈。
我入住的客栈就在沱江边。夜晚,对岸酒吧热闹非凡,歌手们尽情地唱着流行金曲。
洗完澡,懒坐在阳台,伴着微凉的风和迷人夜景,我不禁应和着哼唱起来。
不过,当同事在永顺芙蓉镇的露天卡拉ok提议我一展歌喉时,我是不好意思拒绝了的。
芙蓉镇又名王村,拥有2000余年历史,曾是土司王国的都城,见证了土家族818年的土司制度起源。
芙蓉镇。
我们去往土司行宫之前,得穿过一条深褐的土家廊桥,这是传统土家族的代表性建筑,具有独特的“转角楼”结构。屋檐优雅上翘,桥端石柱雕龙,展示着土司王朝的赫赫威严。
沿着蜿蜒的楼梯穿过行宫,我们来到了小镇的著名景点——瀑布的后面,这座被称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因瀑布穿镇而下独具特色。
大热的天,从瀑布后方穿行而过,看水流倾泻入酉水,清凉湿润的微风迎面吹来,惬意无比。
乘船顺酉水而下,一小时即可抵达湘西另一著名地质景点——古丈县的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芙蓉镇毗邻酉水河,是四川和湖北两省间的重要纽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土家族与其他部落首领在此会面,重大活动在这里举办;珍贵的金丝楠木以前就是从这里扎筏运往北京,用于建造紫禁城和明十三陵。
苗族绣娘正在织布。
这里以前叫王村,有一条长达五里的石板老街,曾经商贾云集。1986年,谢晋、刘晓庆和姜文等出品的电影《芙蓉镇》在此地拍摄。2007年,随着旅游业兴起,王村更名为芙蓉镇。在石板老街对面,有一家售卖米豆腐的店铺,墙上贴着电影海报——刘晓庆饰演的角色曾在此卖米豆腐。第二天一早,在前往另一个古镇之前,我赶到这家店尝了一碗,心满意足。
湘西七天的行程里的古镇游,除了凤凰和芙蓉镇,我还到了龙山里耶和边城茶峒。2002年,在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了3.7万余枚秦代简牍。而与贵州和重庆接壤的茶峒,则是沈从文《边城》的灵感源泉,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无数读者。
在沈从文曾在边城旅居过的住处门口,摆放了一套简单的桌椅供游客留影,后面木墙上写着《边城》结尾的文字:“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同事为我拍了照,说:“看你的笑容,我知道你还会回来。”
(中国日报 杨阳 何纯 编译 朱友芳 曾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