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对不少中国游客而言,新加坡曾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直到他们亲身体验到当地令人咋舌的高昂花费。
据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随着中新两国实施互免签证政策,更多寻求短途、个性化旅行的二三十岁中国年轻游客得以更方便地前往新加坡。然而,当地的高物价迅速成为这批精打细算的年轻游客讨论的焦点。有旅游从业者指出,由于年轻游客的可支配收入普遍低于老一代游客,年轻游客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这种感受正愈发明显。
新加坡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入境新加坡的旅客数量达308万人次,同比增长126%,中国稳居新加坡最大旅游客源地。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游客为新加坡贡献了约12.9亿新元(约合70.2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收入,在所有客源国中位居第一。2025年1月至9月,中国入境新加坡的旅客共计250万人次。
有新加坡市场调研机构在2025年第三季度对约1.5万名中国潜在出境游客开展的调查显示,选择新加坡为未来出境游目的地的人数最多。
《南华早报》引述观察人士分析称,中新签证互免、疫情后旅游需求的释放,以及“打卡旅游”(指中国年轻游客偏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高颜值旅行体验的趋势)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这一增长。
新加坡滨海湾视觉中国
在中国多个社交平台上,新加坡的高物价已成为热议话题。
一位来自中国广州的年轻女游客提到,新加坡餐厅账单中未明确列出的9%商品及服务税和10%服务费让她感到意外。而在中国,菜单价格通常已包含增值税,大多数餐厅也不额外收取服务费。
还有网友分享道:“便利店一瓶水15元人民币,一个三明治50元人民币,新加坡河畔海鲜餐厅两人用餐超过3000元人民币”“新加坡物价太高了,我三天瘦了3公斤。我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酒店的免费早餐,而且只在回到酒店后才喝水”“(我们)住的是一家普通的三星级酒店,每晚要1200多元人民币,价格‘贵得惊人’”“来一趟新加坡,钱包直接‘蒸发’”“这哪里是花园城市,简直是钞票粉碎机”……
《南华早报》报道中提到,有新加坡旅游运营商表示,与疫情前中国老年游客跟团旅游购物的情况不同,如今更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选择自由行或小团出行。而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邻近国家旅游产品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游客对新加坡物价昂贵的印象。
大华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新加坡经历了温和的通货膨胀,相对而言,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更为低廉。此外,自2023年初以来,新加坡元对人民币升值约6%至7%,也推高了中国游客的出行成本。
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国籍张女士对观察者网表示,她此前对新加坡的印象普遍停留在“全球幸福指数高”“宜居”“经济自由”等标签上。然而抵达新加坡后,她发现乌节路附近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合租小房月租需要1400新元(约合7624元人民币),面积比她在北京的房子的储物间还小,而且厨房和卫生间均为共用。
房产中介告诉她,能以这样的价格租到已属幸运。带独立卫浴和阳台的公寓月租普遍超过3000新元(约合16337.7元人民币),具体价格还取决于地段、交通和租客背景。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当地租房市场供不应求,即便愿意支付高价,也未必能顺利租到房子。
尽管新加坡物价不菲,精打细算的中国游客自有应对之道:有人全程选择地铁和步行,放弃打车,购物清单也改为“只拍不买”;还有人效仿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早餐在酒店吃饱,午餐在超市解决,晚餐光顾小吃摊,五天下来节省了3000元人民币。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中国游客的整体消费模式上。
新加坡旅游局统计显示,中国游客的人均旅游支出从2023年的2270新元(约合12356.97元人民币)降至2024年的1490新元(约合8110.96元人民币)。不过,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略有回升,达到1520新元(约合8274.27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新加坡的魅力依旧令众多中国游客难以抗拒。
“虽然消费高,但这里安全、干净、风景美。作为发达国家,这样的物价也可以理解。”有中国网友坦言,“拍照打卡”是前往新加坡旅游的首要目标,为了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美好瞬间,价格似乎已不是首要考量。
张女士也表示,尽管当地物价有点贵,但整体旅游环境比较好。或许,这就是新加坡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