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福高铁,串起一路好风景
波兰游客安念诗成为茶文化志愿者,参与推广茶文化。 赖锦辉摄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驶过合福高铁石坑大桥。 张萌飞摄
从福州出发,经南平,越武夷,走上饶,过婺源,一路向北,抵达合肥。皖南的高山茶、婺源的晒秋、广丰的天桂梨、古田的银耳,这一路可吃可赏可游。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合肥—福州)正式开通运营,全长850公里,连接京沪高铁,纵贯赣闽两省。列车时速300公里,将福州至北京的出行时间由原来的10余小时压缩至7.5小时。如今,这条线路不仅便利出行,更联通文旅、助力产业,成为一条发展动脉。
列车飞驰,一路驶过茶山。“以前到武夷山得转好几趟车,路上花大半天,现在高铁20多分钟到,车票才二三十块钱!”福建省建瓯市南雅镇的张水妹一边整理背篓里的茶青,一边笑着说。这是今年58岁的她第17年加入采茶大军,“现在高铁快,出门方便。孩子们都成家了,我来采采茶,看看风景。”质朴的回答道出了高铁带来的生活新节奏。
合福高铁不仅便利周边居民的轻松出行,也推动茶文化的传播。“武夷山市顺应潮流,推出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秘之旅、采茶制茶之旅、朱子文化研学之旅三大主题产品,游客量持续增长。”当地讲解员向笔者说。跟着文旅讲解员穿梭茶园,看着制茶师傅翻炒着青叶,一旁的游客也学着将芽叶压进模具,亲身体验一杯岩茶从山间到茶盏的全过程。
数据显示,武夷山市依托“双世遗+高铁”模式,旅游总收入从158.83亿元跃升至323亿元,“武夷山水”区域品牌价值达495.21亿元,“武夷岩茶”品牌价值突破750.18亿元。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一脉山水,养出万般滋味。高铁通行,让茶走得更远,也让更多爱茶的人走得更近。
来自波兰的安念诗,原是游客,如今也成为一名茶文化志愿者,向前来参观茶园的外国友人普及茶知识。“最开始只是好奇,后来特意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了解茶的历史,如今坐上高铁,从内蒙古来到武夷山,纸上的茶文化变成眼前真实的好风景,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茶的魅力。”安念诗说。
高铁继续向北,走过上饶。这里既有山水风光,也因合福高铁与沪昆高铁交汇于此,迎来“数字产业热潮”。依托物流优势,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培育了数字文创、数字医疗等六大产业集群,京东、阿里等1195家数字企业先后落户于此,带动当地产业格局的升级换代。
翼空无人机科技(江西)公司便在试验区的帮助下,完成了江西首条商业级“无人机配送”航线及首个示范高校低空物流航线的落地。“我们之所以选址在试验区,高铁是关键考量。”总经理张益表示,“高铁大幅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率,原材料运输时间平均缩短40%,成本降低25%。”如今,他们的产品通过高铁快运已覆盖合福沿线80%的城市。
在合福高铁的检修段,过去靠“眼看手摸”的人工检查,正逐步被智能检测机器人、空心轴探伤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取代。“我们以前检查扣件,全靠经验。现在综合巡检车能通过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精准检测钢轨、扣件和道床状态,不仅效率提高,还能发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问题,提升检修质量。”合福高铁首批线路工党同亮说。
这位已在铁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见证了从传统手工检修,到今天“智能设备”“数字建设”逐步上线的全过程,如今,合福高铁检修段以“数字建设”“数字车辆”为载体,开发生产调度、质量管控等27个子系统管理模块,动车组模拟驾驶、数字质控等一应俱全,默默守护着旅客的安全出行与高铁的迅捷速度。
高铁一通,百业兴。合福高铁一路向北,一边是银耳和茶香的自然馈赠,一边是科技园区与数字企业的活力跃动。从青山绿水走向城市光影,从传统农作走向数字经济,合福高铁奔驰在轨道上,茶旅同脉,山海相和。(梅钿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