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不少家庭揣着期待出门游玩。海边踏浪、山间避暑、乐园撒欢,本是放松的好时机,但每年这时,总会有一些意外让人揪心。其实很多风险,早一点注意,或许就能避开。
前阵子,广西北海的一起意外让人叹息:四川的严先生带着一家四口去海边玩,看到摩托艇想自己试试。工作人员起初都拒绝了,直到遇到刚入职不久的吴某,严先生说“自己会开,就玩几分钟”,吴某没好意思拒绝。
结果刚开出400多米,不到两分钟,就和另一艘摩托艇撞上了。严先生伤势太重没能救回来,吴某也不幸遇难。两个家庭,一个是顶梁柱的父亲,一个是刚工作的年轻人,都成了家里永远的痛。
家属后来提到,只想找到严先生缺失的肢体,让他“完整离开”;而吴某的家人,面对这场因“不好意思拒绝”引发的意外,同样肝肠寸断。
复盘这类意外,总能发现一些藏在“想当然”里的隐患:
对游客来说,“我觉得我能行”最危险。就像严先生,觉得“开几分钟没事”,却忘了摩托艇在海上的速度、转向和陆地完全不同,哪怕会骑摩托,到了海上也可能手忙脚乱。还有人在景区爬野山,说“跟着别人走肯定没事”,结果迷路被困;带娃去泳池,觉得“离得近不用盯”,转头的功夫孩子就呛了水。
对从业者来说,“抹不开面子”可能闯大祸。新手吴某的经历让人唏嘘:面对游客的再三请求,不好意思说“不”,结果突破了安全底线。其实不管是景区工作人员、教练还是商贩,守住“安全规则”不是不近人情,是对双方都负责。就像游乐场的设备操作员,少检查一个螺丝都可能出问题,“心软”有时候反而是“失职”。
暑期出游,开心重要,安全更重要。这几个细节,花1分钟记牢,能少很多麻烦:
1. 对“不熟悉”的项目,别逞强。不管是摩托艇、潜水还是山地车,只要是需要专业技能或资质的项目,老老实实听工作人员安排,别觉得“看一眼就会”。真感兴趣,先问清培训流程,确认自己能掌握再尝试。
2. 给孩子立“安全规矩”,别松懈。带娃出门,人多的地方牵紧手,泳池、湖边别让孩子离开视线;告诉孩子“不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险找穿制服的人”,这些话哪怕说十遍都不多。
3. 选正规场所,查“安全资质”。不管去海边、景区还是体验项目,先看看有没有营业执照、安全许可证,救生员、急救设备齐不齐全。别贪便宜去“野景点”“黑作坊”,万一出事,连负责的人都找不到。
意外发生时,总让人觉得“怎么偏偏是我”,可回头看,很多时候都是“早该想到的”。暑假还有段时间,希望大家出门玩时,多一分谨慎,少一分侥幸——毕竟,平平安安回家,才是旅行最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