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丹麦哥本哈根,我和糕爸特意拜访了当地浙大校友会会长肖教授,他家也有三个小孩。
在公园的草坪上,我们聊了丹麦的教育。期间鸽子在我们中间肆意横穿,对话伴着风声吹散在空气里,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提到北欧的教育,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不卷」:暑假很长、作业很少,鼓励式教育...
我们求证了一下,肖教授:“是的,而且几乎没有补习班,更没有奥数,小学生下午 1 点就放学了。”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了他一个问题:“孩子的成绩会影响你的心情吗?”
他微微后仰,带着一丝诧异,语气轻松得像在谈论今天的天气:“不会啊。”接着补充,“心情不好能怎么样呢?这是他自己的事情。”
“成绩是你自己的事情”,这句话在丹麦不是空谈。
11 个月大的孩子(也就是现在的米糕)就可以送去托儿所,0-3 岁混养,平均 1 个老师照顾 5 个孩子。老师们不会给孩子喂饭,自己抓着吃,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会抱小孩,就让他们在地上爬,啃咬玩具,自己探索。
等到了 13 岁,不管家里实力如何,都会出去打工挣零花钱。到了 18 岁,父母就不会提供经济支持,但同样,也不会干涉孩子的人生选择。
“丹麦的孩子好像特别自信?”
“是的,除了鼓励,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需要‘成为最好’。”肖教授说起了自己的儿子,“他喜欢踢足球,这里光是足球俱乐部(类似我们的兴趣班,感兴趣就可以参加)就有 2000 多个,比赛是按水平匹配的,有各种等级,每个喜欢足球的孩子都能上场。”
最后,我们聊到了“精英教育”。
“丹麦有所谓的精英教育吗?”
“很少,但也有,可以选择上私立学校,这类学校对课业要求会高一些。天才学校也有的。”
“你有想过让孩子上天才学校吗?”
“不会,哥本哈根只有一所天才学校,如果去了,孩子们就不能玩在一起了,接送也麻烦,不如就近。”
他的回答简单得近乎随意,却让我怔了怔。
在国内,我们常常为了“更好”而奔波,却很少像这样,把“一起玩”和“方便”当作重要的考量。
草坪上的风轻轻吹过,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蹦床上肆意翻滚的孩子们。
突然明白,丹麦教育最打动人的或许不是方法,而是那份笃定的信任——相信孩子能在试错中找到自驱力,在自主中培养责任感。
这种教育方式或许不能直接移植,但其中对“人”本身的相信,对成长规律的耐心,确实值得细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