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盛夏的乌梅山瓜果飘香、车流繁忙,曹家梁老巷的传统手艺工坊引来游客打望,翠屏山体育馆的施工机械正轰鸣作响——这些场景背后,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对文旅产业的全局重构。
7月25日,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三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锚定“老家达县·宜美达川”文旅品牌,聚焦“文旅融合赋能和美乡村,文旅促消激活经济动能”两条工作主线,主动拥抱西渝、成达万双高铁时代。
会议现场。曾业 摄
老城新魂:
唤醒记忆的IP革命
走进曹家梁至草街子片区,青石板路正在复刻“老达县”的市井肌理。随着一系列文旅新业态的兴起,这里将重现“达县米线”“八大碗”等传统食肆,游客能亲手体验斑鸠树叶凉粉制作、麻花捶打等非遗技艺,让消失的“老达县味道”重回舌尖。
文旅项目的带动,也将为“老家达县·宜美达川”带来重大变化。三里古街省级休闲街区创建已启动,未来将引入微短剧拍摄团队,把街巷变成影视取景地。在翠屏山,一座融合赛事、演艺、文创的全民健身综合体正拔地而起,将成为达州文体新地标。石桥古镇、明月江街道太平村等正冲刺省级旅游名镇名村,烧火龙、板凳龙等民俗将常态化走进景区展演。
“不仅要让游客记住老家,更要让他们带走达县。”达川区委三届十二次全会召开期间,相关话题引发与会人员热议。达川区文旅局负责人在参与小组讨论时透露,将整合“达县老字号”产品,推出“老家达县”主题礼盒,同步建设硬笔书法博物馆、巴人历史文化馆,让文化可看、可触、可带走,开启一场唤醒“老家达县”的城市IP革命。
六大引擎:
全域旅游的立体拼图
在百节滩漂流区,工人们正加急修建亲水栈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悄然走红的九龙湖,适合野营、垂钓、徒步,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开发利用,将其打造成达州主城区的“后花园”;在铁山森林公园里打造中医药康养走廊的设想,也即将从“纸上”落到“地上”……
这些文旅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与达川区委提出的发展“六大文旅业态”战略不谋而合。
达川区委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全力发展“烟火气”都市游、提质发展“老家味”乡村游、提速发展“原生态”康养度假游、传承发展“老达县”文博游、延伸发展“新厂景”工业游、引育发展“新磁场”赛事演艺游。
按照会议部署,“烟火都市游”主打“慢生活”,州河观景廊道将串联深夜食堂集群与文创市集,把城市阳台变成休闲客厅;“老家乡村游”聚焦和美乡村示范点,太平村的稻田艺术、桥湾的水乡景观让农舍变景点;“康养度假游”借力仙女山温泉、乌梅山森林,开发中医药浴、森林瑜伽等特色体验;“文博深度游”让历史活起来,列宁街红色遗址将用数字技术重现革命场景,游客扫码即可穿越百年达川;“工业场景游”将把厂房变秀场,曹家梁老水泵厂将改造为工业艺术区,南坝纺织厂旧址计划引入咖啡工坊和设计师工作室;“赛事演艺游”以翠屏山综合体为轴心,申办省级龙舟赛、骑行赛事,培育本土IP。
深化改革:
用政策破冰激活市场
如何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达川区提出,以服务聚人气,营造一流环境,深入实施文旅强基三年攻坚计划,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接下来,达川区将开展交通运输常态化提质提升行动,加密旅游路网建设,增设一批观景平台、旅游驿站等设施,提档升级一批串联景区景点、名镇名村的旅游道路。同时,创新推出“文旅+消费”“演艺+消费”“赛事+消费”等活动和项目,促进“文旅商体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在优化文旅整合资源要素配置方面,达川区将打出组合拳:闲置旧厂房改造文旅项目可享5年政策缓冲期,农村空置院落可通过“一宅两院”模式开发民宿;区属国企将转型参与文旅运营,试点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入专业团队操盘。此外,达川区还将突破性地允许文化人才破格评职称,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牌导游等优秀人才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全会指出,要持续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构建“快达慢游”文旅设施体系,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文旅服务体系,加强文旅消费多元供给;要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文旅整合资源要素配置,健全文旅融合发展统筹协调机制。
“老家达县·宜美达川”的文旅基因正被重新编码——这里不再只是过境地,而将成为巴蜀旅游版图上,一个融合老城烟火、山水康养与工业记忆的新兴文旅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