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杭
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新华网游苏杭。我没有去过极地、也没有去过深海、更没有到过战场。我日常采访关注的都是身边的普通人。所以,今天我想讲述我采访过的两个普通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吃店主。
2022年,我参与报道任务时,领导说要用小故事讲述这十年的变迁,我被分到的题目是“数字中国”。这个词很大,到底应该从何讲起?我毫无头绪,想买杯咖啡继续思考,付款时却瞬间来了灵感。这十年,大众能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不就是“扫码支付”吗?
这个念头让我彻夜难眠:十年前,是谁率先把二维码贴在实体店里?我翻遍各种资料,最终发现了一个目标人物,他是一名小吃店店主,名叫梁桥。
他给我讲述了2012年,他在小店里推广二维码的艰辛过程。
梁桥说,当时这东西太新了!听说过的人就没几个。但他没有退缩。他用制图软件,画了一张详细的流程图:如何下载?入口在哪里?如何支付?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他把这张“未来指南”郑重其事地贴在了店里的冰箱上,还拉了一条醒目的横幅“本店支持支付宝手机付款!”
果然,横幅和流程图引来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但凡有人问起,梁桥就会化身耐心的“老师”,给人讲解。
时间证明了他的远见。如今,二维码早已随处可见。梁桥的生活轨迹,也因为那次小小的尝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他已扎根互联网,玩起了小程序、搞起了网络社区。
采访结束时,他说的一句话我记到现在:“普通人哪懂什么大趋势?不过是相信,对别人有用的事总会被需要。”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评弹表演者。
2023年,我在参与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在苏州的平江古街上,找到一个鲜活案例,讲述文化传承的故事。
小街上那么多店,到底哪家才适合?采风过程中,一条长长的队伍吸引了我的注意。
队伍里全是年轻人,我问他们你们在排什么呢?他们告诉我,他们都是来听评弹曲子《声声慢》的,票老难抢了。
现在的年轻人还喜欢听传统曲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找到了这家店的评弹表演者吴亮莹。她告诉我其中原委。
《声声慢》这首曲子之前在网上火过一小阵,吴亮莹就琢磨着,如果用苏州话翻唱是不是更有味道。于是,她演绎了一版,又打磨了一年多,才把最满意的版本发到网上。谁承想,这段吴语演绎的《声声慢》一上网就成了“爆款”,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她的演出票从此成了“断货王”。
爆火之后,引来不少业内质疑,有人认为这曲子并不是真正的评弹。但吴亮莹并不太在意,在她看来无论是传统评弹曲目还是吴语歌,并无高下之别。吴亮莹说,只要能吸引人进来,坐到茶馆里,就一定能听见真评弹。
采访结束后,我走出评弹茶馆,外面的队伍依旧蜿蜒。我在想,或许正如她所说,把门槛放低一点,先让观众进来,才能慢慢发掘他们的需求,才能慢慢发展我们的文化。
两个故事,都是关于“创新”。梁桥不懂什么商业模式,却凭着“对别人有用”的朴素信念,在时代浪潮里踩准了步点。吴亮莹翻唱《声声慢》时,没奢求成为网红,她只是想让评弹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作为记者,我们总习惯性地追寻惊涛骇浪,追逐聚光灯下的焦点。但梁桥和吴亮莹的故事,让我明白,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坚守与执着,同样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未来,我依然会奔赴新闻现场,但我会更用心地蹲下来,听听街角的故事,看看巷弄里的身影。因为我知道,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闪光点,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认真与坚守,才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底色。
2025年4月,游苏杭(中)在广西东糖凤凰有限公司采访。
2021年11月,游苏杭(右)在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现场。
2018年10月,游苏杭(右)参与“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