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 广州报道
当前,面对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等严峻挑战,广东正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广东的活力,反映在经济数据里。今年前5月,广东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6.7%、33.0%、15.7%,显露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的劲头。
但广东也面临新旧动能换挡的压力,传统优势产业爬坡过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仍处在爆发前夜,需要更多突破性创新,推动产业成果转化。广东如何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近期,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百名记者奔赴十城,深入广东科技创新前沿、制造业生产一线,寻找广东向“新”突围、向“高”攀升的活力和经验。
广东如何作答“活力中国”的问卷?正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所言,“必然要看企业活力,尤其是看民营企业。只有企业充满活力,有生意做,有盈利空间,才能展现出广东的活力。”
在深圳,身高1米38的人形机器人PM01大步流星,跟随节奏挥舞手臂跳起了“斧头帮”舞蹈;在广州,新型显示产业形成“销售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三代滚动研发机制,全球每生产三台电视机,就有一台广州主控;在佛山,机器人实现造机器人的目标后,将产品投放到制造业、医疗、教育、农林等多个场景中;在惠州,粤产印制电路是英伟达、特斯拉、亚马逊等国际巨头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云浮,藏在山区里的“独角兽”是华为昇腾服务器的供应商……
为期七天的调研,南方财经记者看到了广东各个产业上的代表性企业,看到了广东的活力,藏在全球市场的大订单里,藏在未来赛道的大生意里,藏在传统产业的技术溢价单里,更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大协同中。它们不仅是企业的“生意”,更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缩影。
“去年,我们营收将近10亿元。”6月26日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团刚走进广东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厅,还没等记者们提问,这个好消息就从总经理赖锦圣嘴里脱口而出。
去年11月,美国歌手“断眉”亚洲巡回演唱会上,熠日科技旗下品牌EK灯光倾情助力上演视听盛宴
赖锦圣介绍,企业主要市场在欧美,其外贸业务占比将近70%,其中美国市场占比近三成。今年上半年,尽管关税风暴席卷全球,外贸市场动荡不安,但熠日科技营收依旧平稳。“熠日科技每年研发投入占了全年总营收的5%,在行业内属于领先。通过创新,我们替代了欧美国家很多品牌和产品,客户对我们依赖度高,所以愿意承担关税成本。”
熠日科技是广东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缩影。其证明了,传统产业并不是“夕阳产业”,而是“常青产业”,只要不断借助新技术完成升级,就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持续稳固全球市场。
在广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广东传统产业搭上科技创新浪潮,探索着新的产业变革、经济跃升路径。凭借主动拥抱新技术,广东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实现自我革新,形成“厚重基座”与“敏捷智能”融合共生的新生态,为持续拿下全球各类市场大订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只是广东守住了过往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化突围,则意味着广东找到了激活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密码。
“如今,视源生产的液晶电视主控板卡全球出货量已超7.7亿片。换句话说就是,每年全球每生产三台电视机,就有一台使用来自视源股份的主控板块。”视源股份首席品牌官曾立群颇为骄傲地对南方财经记者说。
随着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型显示技术大幅向前发展,赋予了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无限可能性和动力。从这一层面看,超高清视频显示已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作为“世界显示之都”,广州超高清产业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2000亿元。视源股份、创维、TCL华星等企业,近年来全球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全球十大电视机品牌中,视源股份为其中九家供应液晶显示主控板卡;2023年,TCL华星光电就以全球25.3%的出货量份额,一举超越韩国三星登顶全球电视面板供应榜首。
一张张订单背后其实暗含着广东新兴产业的发展逻辑:广东用全球大市场锚定产业竞争力,用超级订单验证创新含金量。广东企业不仅卖产品,更通过科技创新实力,在抢全球份额、签长期订单、做稳定生意。
今年以来,低空经济、算力、机器人三大赛道,开始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领域,其与人工智能结合越来越紧密,不断衍生出新的细分赛道。
对于广东而言,如何让未来产业不再是“实验样品”,而是抢占市场、定义标准的“拳头产品”?如何在全球技术尚未成熟、规则尚未明确的领域,率先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商业化路径,从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此次调研中,南方财经记者走访了多家低空经济、算力及机器人企业,感受到了广东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全球订单的速度,从技术验证到生态构建的深度。它们早已不是展示品,而是已形成真金白银的商业闭环。
众擎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成立短短一年半,众擎机器人企业已与多家上下游企业达成合作,在减速器、电机、骨架、关节等核心部件上实现快速验证与量产切换。“我们今年目标是几百台订单能顺利交付完。”众擎机器人战略经理朱宇翔说。当前,众擎已与京东、美的等企业展开项目合作。
在王珺看来,传统意义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模式是一个线性且长期的过程,研发归研发,应用归应用。但如今,研发本身就是应用,应用也是研发。“大量以企业为主的研发,本身就是个性化,一定要找到应用场景,才能找到对应的研发方向。在广东,丰富的应用场景就是其最大的优势。”王珺表示。
6月25日,广东省发布首批“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制造业、农业等11个重点领域。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曾进泽此前表示,广东将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非标场景和复杂工艺场景,提高企业生产服务效能和人民生活品质。
以拥有丰富应用需求的深圳来看,深圳的各类创新实践,让具身智能机器人走入更多场景,不断尝试与真实世界交互,从而不断实现“进化”。
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与常务副院长丁宁曾发文称,以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具身智能供应链中占据了55%以上的份额。若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独立个体,其占比将达到24%,与欧洲相当,并超过日本。
王珺认为,广东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实践,证明广东不仅能领跑新兴产业,更能在技术空白期定义赛道。不仅能卖产品,更趋向于建生态。“这是中国经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集中爆发,也是‘活力中国’的最好注脚。”
未来产业的竞争是智能化水平的竞争。谁能加速将AI前沿技术与机器人本体深度融合,提升机器人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感知、决策与自主执行能力,构建技术护城河,谁就能拥抱AI与具身智能浪潮。
在企业奥比中光采访时,南方财经记者看到了其智能化水准与应用场景的完美融合。这是一家在深圳“机器人谷”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其产品已应用于大量机器人产品,包括餐饮服务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酒店配送机器人等,为机器人装上“慧眼”。
经过12年的发展,奥比中光已纵向打通芯片、算法、软硬件系统的全栈自研能力,横向覆盖结构光、双目立体、激光雷达、视觉AI等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而今,它已成为科创板“3D视觉第一股”。今年前5个月,企业营收3.63亿元,同比增长117%。
刘诗美是一名来自陕西的90后博士,如今供职于亿纬锂能。她告诉采访团的记者,自己之所以选择来广东工作,正是因为这里企业足够多,可选择的机会多。
“在广东,我们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前沿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在广东工作最大的感受是,技术迭代非常快。这种变化,会逼着我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广东的薪资水平、医疗教育都很有吸引力。”刘诗美说。
此次调研中,几乎每家企业都在强调,一个企业如果要具有持续创新的活力,人才或许比短期的项目更重要。三环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感慨道,为了人才这件事,三环每年从年头忙到年尾。“企业要想保持高利润率,保持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不断创新的核心就是引进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广东经济的活力从哪里来?几十年前,“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名号响彻全国。但不同于以往千万务工人员南下的景象,而今,广东对于人才的渴望更加鲜明,也更加具象化。
图为华数智造公共实训中心。郑康喜 摄
刘诗美的故事,还发生在技能人才身上。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教育服务事业部副部长杨冲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当下国内智能制造发展迅猛,对大国工匠、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近几年广东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下了很多功夫。
“在华数智造公共实训中心,我们凭借创新的产教融合模式,为产业快速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输送专业人才。截至目前,这个平台已经培训过全省各地的学员,湖南、贵州、甘肃等省外城市每个月也会组团前来。侧面说明了广东在培育技能人才上,对全国的吸引力。”杨冲说。
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永远离不开人才这个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广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十四五”以来,广东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和重点细分领域,升级改造传统专业,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和人才紧缺专业。广东在51所本科高校建设348个现代产业学院,本硕博培养规模达21.4万人,校企师资1.6万人,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19万人,为制造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