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牛首山和高淳老街景区创新打造“非遗+演艺”“非遗+研学”“非遗+科技”“非遗+文创”等文旅新场景,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老街戏台上,水袖翻飞,将千年故事化作舞台上的流光溢彩;非遗展示馆里,孩子们循着古老技艺,让指尖温度触碰着文化脉络……如今,在景区内与非遗“不期而遇”,已成为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
近日,18个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优秀案例正式公布,来自南京的“春牛首荟金陵——传统民俗牛首山踏春的现代演绎”与“‘拾艺非遗寻迹高淳’高淳老街开放式非遗传承矩阵实践”两大案例入选。
牛首山
将传统民俗与时代需求相结合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是江苏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其在保护、传承、弘扬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及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方位了解和感受非遗魅力。
作为2008年首批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五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首山深入挖掘“牛首山踏春习俗”文化内涵,将传统民俗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构建起“传统IP+现代表达”的创新体系。
景区开发“东禅心旅”文化游线,运用AI、AR、云渲染等数字技术,有机串联李瑞清墓、岳飞抗金故垒、摩岩石刻等历史遗迹,“保护一片遗址、串联一种文化、打造一条小径”,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踏春文化习俗。
牛首山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花满金陵”“春日·苑前欢”“春山·花神赋”等舞蹈演艺和互动体验全新上演;打造文学艺术节,以文学之名,“春来牛首,阅美东方”,游客与牛首相约,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景区以“春牛首”活动为引擎,构建“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产业联动”的复合型文旅业态,通过“阅赏·文都”文化展演、“阅享·乐跑”体育休闲、“阅游·春色”生态观光三大板块,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多元消费场景。
景区还打造独具牛首特色、彰显城市气质的文创产品,通过自主研发,与敦煌、大英图书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顶流IP品牌联名开发,形成了以文化为灵魂的“味道”“生活”等四大产品体系,让文化可触摸,“把牛首山文创打包回家”正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的选择。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春牛首”系列活动,开启了古今美学生活典范,将传统文化IP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展示金陵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高淳老街
让文化、历史与美食有机交融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高淳老街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拾艺非遗寻迹高淳”项目集中展示了高淳民间手工艺、宗祠文化、地方戏曲等多元独特的民俗文化,现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22项、市级非遗16项、区级非遗116项,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在高淳非遗展示馆、民俗表演馆及老街街区各传承人工作室中进行展示。
近年来,高淳老街景区以非遗保护为核心,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了“非遗+旅游”的特色发展模式,从拓宽非遗美食体验途径、打造非遗主题体验住宿、探索非遗流动体验形式、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方面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落地。
踏入高淳老街,便踏入了非遗的鲜活博物馆。高淳非遗展示馆、响生羽毛扇、高淳陶瓷、梅家鞋铺、御辇木艺木雕工作室、紫翎轩木雕工作室……一家家非遗店铺分布于道路两侧,让游客们可随心带走一份特别的纪念,文化之美从此融入日常。
非遗展演则让非遗走出传统,走进市民游客的生活中:铿锵锣鼓中,舞龙舞狮腾跃翻腾,气势如虹;跳五猖表演里,古朴傩戏面具下,神秘古韵随每一个动作蔓延流淌;威武雄壮的东坝大马灯英姿飒爽;悠扬的戏曲声吸引市民游客驻足凝神……
在高淳老街,味蕾亦能品读非遗传承。蟹黄汤包热气升腾,汤汁鲜美如浓缩了水乡精华;慢火熬煮的香干滋味醇厚,香气沁人心脾;软糯香甜的米糕,则用最朴素的方式抚慰着游人的心与胃。非遗美食,早已成为高淳老街活色生香的灵魂印记。
在这里,非遗并非只供远观。在高淳非遗展示馆内定期举办的“淳匠课堂”,让古老技艺成为触手可及的美好。绒花、羽毛扇、木雕、糖画……一场场非遗研学,让指尖温度触碰着文化脉络,非遗传承的种子在游客的好奇与专注中悄然萌芽。
此外,高淳老街贴心营造出“吃住行游购娱”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圈,特色主题民宿、多元消费体验、精彩夜游项目,让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精心设计的非遗主题游线路,串联起表演、店铺、工坊,让市民游客在互动中,学习非遗知识、体验非遗制作、传承非遗之美。
发展趋势
挖掘文化独特性
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在当今旅游市场,游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打卡,他们渴望深入探寻目的地的文化底蕴,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非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内涵;景区,为非遗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广阔平台。非遗与景区的融合,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益探索,更是实现旅游市场繁荣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非遗进景区”项目,进一步丰富和升级文旅消费场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关键是要找到它、理解它、激活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意娜表示,对于地方来说,不是简单地罗列有哪些非遗项目,而是要理解这些非遗背后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地方特色。比如同样是编织技艺,不同地区因为原材料、用途、审美的差异,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质。同时,在传统基础上,需要创新表达方式,让非遗与当代生活产生连接。
意娜认为,非遗应该进一步融入景区旅游生态中。可以与餐饮、住宿、购物等环节结合,形成完整体验链条。在品牌化运营方面,更要形成独特的文化识别系统。通过持续地内容输出、故事讲述、社群维护,让项目形成稳定的品牌认知。同时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每一次体验都能达到预期标准。据《新华日报》《中国文化报》
下一篇:原创 来欧洲生活到底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