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提起山东旅游,你可能会想到泰山的日出、青岛的啤酒,或者曲阜的孔庙。但这两年,这片齐鲁大地悄悄玩出了新花样——从邮轮母港到影视基地,从海岛度假到数字文旅,山东正在用一场接一场的文旅大会,把"好客山东"这张名片擦得越来越亮。
海边不只有沙滩 邮轮母港的野望
话说回来,山东那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确实是个宝藏。但以前大家来海边,无非就是洗个海澡、吃个海鲜,怎么说呢,玩法有点单调。直到2023年那场文旅大会,青岛突然甩出个王炸——和皇家加勒比邮轮签了合作协议。你懂的,就是那种能装四五千人的海上巨无霸。
对了突然想起,今年4月"爱达·魔都号"停靠青岛时,那场面简直了!4000多个游客从日韩航线回来,直接把码头变成了国际秀场。据说明年还有6艘邮轮要来,40多个航次,这规模在国内仅次于上海和天津。要说这事儿怎么成的,还得感谢2023年大会期间那个邮轮旅游论坛,把全球顶尖的邮轮公司都请来聊合作。
影视带火小城 乐陵的逆袭剧本
今年大会选在德州乐陵,可能很多人要问:这地方有啥特别的?哎,这就得说到《国色芳华》那部剧了。剧组在乐陵取景后,那些古色古香的街道突然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当地文旅局反应那叫一个快,马上推出"跟着电视剧游乐陵"的路线,你懂的,就是那种剧粉必去的同款取景地。
更绝的是《唐探1900》带火的民国风情街,现在周末能看见成群结队穿旗袍的小姐姐在拍照。乐陵文旅局的王科长跟我说,他们正把废弃的老厂区改造成影视基地,以后可能连横店的剧组都要过来取景。这种"影视+旅游"的玩法,在山东还是头一遭。
从六月到四月 时间里的生意经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文旅大会的举办时间这几年一直在变。最早是9月秋高气爽的时候,后来改到6月暑假前,这两年又固定在4月底。济南文旅局的张处长跟我透露,这可不是随便改的——4月办会正好能赶上"五一"黄金周的宣传档期,那些新发布的旅游线路和优惠政策,马上就能转化成真金白银的订单。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24年"五一"山东接待游客4871万人次,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涨了29%。青岛栈桥的保洁阿姨都跟我说,那几天光捡矿泉水瓶就捡到手软。
签约背后的产业升级
每次大会最受关注的,可能就是签约环节了。你懂的,就是那种领导站在台上握手拍照的大场面。但说实话,这些项目真不是摆拍——2022年到2024年签的数十个项目,现在大多已经落地。比如烟台的海洋牧场,现在能一边养海参一边搞潜水体验;临沂的红色研学基地,把革命故事做成了沉浸式剧场。
今年更夸张,18个签约项目里有5个投资超10亿,还有个数字文旅产业园要搞元宇宙游览。虽然咱也不太懂元宇宙具体怎么玩,但听说能戴着VR眼镜逛虚拟泰山,这脑洞也是没谁了。
十六地市的文旅暗战
话说回来,办会城市年年换,各地都在暗自较劲。济南打泉水牌,把黑虎泉周边的老胡同改造成了文创街区;济宁搞儒家文化,连酒店服务员都培训得会背《论语》;日照更绝,直接把渔民号子申报成了非遗表演项目......
最逗的是临沂,去年为了在大会上出风头,组织了两百多个网红直播卖煎饼。你懂的,就是那种"老铁们看过来"的带货现场。结果意外带火了煎饼卷大葱的吃播挑战,现在去临沂旅游的年轻人,第一站都是奔着煎饼摊去的。
数字时代的文旅新玩法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山东这两年力推的"云游齐鲁"小程序。通过手机就能360度看三孔的细节,连碑文上的小字都清清楚楚。曲阜文管所的李老师跟我说,现在很多游客都是先在线上看个大概,再带着问题来实地参观,这种"预习式旅游"还挺有意思。
青岛啤酒博物馆更会玩,把酿酒车间改造成了AR互动区。你对着发酵罐扫码,手机里就能跳出来酿酒师傅的虚拟讲解。要我说啊,这种科技感十足的体验,可比干巴巴看展板有意思多了。
对了突然想起,今年大会还有个"AI导游"的试点项目。在泰山红门入口,机器人不仅能指路,还能根据游客的年龄推荐登山路线。我家七十岁的老爷子去试了试,AI直接给他安排了最平缓的中天门路线,这服务可比某些真人导游贴心多了。
从量变到质变的产业跃迁
回头看这五届文旅大会,能明显感觉到山东旅游的升级轨迹。最早拼的是景区数量,后来比服务质量,现在开始玩文化IP和科技赋能。省文旅厅的年度报告里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2020年山东旅游收入恢复靠的是门票打折,2023年变成文创产品热卖,到了2025年,邮轮、影视这些高端业态开始扛大梁。
威海那家网红民宿的老板王姐跟我说,现在游客不仅要住得舒服,还要求有文化体验。她去年特意请了鲁绣传承人来教客人做手工,结果房间预订直接排到三个月后。你懂的,这就是消费升级的鲜活案例。
或许有人会问,办这么多大会到底值不值?看看青岛邮轮母港的吞吐量、乐陵影视旅游的爆发增长,还有各地冒出来的新业态,答案应该很明显了。怎么说呢,山东正在用文旅大会这个支点,撬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海岸线到影视城,从实体体验到数字赋能,这场关于"诗与远方"的革新实验,才刚刚开始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