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深夜,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的家中迎来四位特殊访客——宜昌市民王女士一家四口。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酒店爆满陷入困境,却在文旅局的紧急协调下,演变成一则被游客称赞“胜过千言万语”的暖心故事。
当晚,王女士一家自驾抵达宣恩县,计划游览当地以县城为核心的4A级景区仙山贡水旅游区。然而,因未提前预订酒店,他们连续询问十余家民宿后均被告知“满房”。无奈之下,王女士拨通了宣恩县文旅局的值班电话。彼时,值班人员已接到多起类似求助,酒店爆满的困境在五一假期首日集中爆发。
面对游客的迫切需求,文旅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在内部工作群发起倡议:“若家中有闲置房屋,欢迎为游客提供住宿。”消息发出后,局长王菊芳率先响应,主动提出将自家空房腾出。与此同时,县文旅局工作人员郭俨锐、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杨艳刚等也加入行动,分别将自家房间对接给四川内江游客黄雨中等四人。据统计,当晚共有30余位游客通过文旅局协调,住进当地居民家中。
王女士一家入住局长家后,文旅局工作人员不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还主动询问他们的行程需求,协助规划次日游览路线。游客黄雨中在临别时写下一封感谢信:“原本糟糕的心情,在你们的悉心照料下转为满满的感动与惊喜。宣恩很好,我们下次还要来!”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在甘肃陇南武都区,文旅局副局长李某在直播中接到游客求助后,火速启用党校宾馆、老年公寓等应急场所,甚至开放两所学校的1600间宿舍,免费提供床上用品和早餐,临时安置1500余名游客。她坦言:“看到游客的感谢信时,我既感动又欣慰。文旅事业需要这样的双向奔赴。”
宣恩县文旅局的快速响应,折射出当地旅游服务的精细化升级。据公开数据,5月1日至2日,仙山贡水旅游区接待游客23.97万人次,同比增长76.64%。面对激增的客流,文旅局不仅动员职工腾房,还通过微信群征集居民空房,并在民族体育馆设置100个应急床位,形成“职工+居民+公共场所”三级保障网络。
这种“主动服务”意识,与近年来文旅市场的变化密不可分。据携程、同程等平台数据,2025年五一假期,跨市住宿订单占比突破80%,县域市场高星酒店消费反超高线城市,旅游下沉化趋势显著。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倒逼目的地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例如,青岛、威海等沿海城市因“看海热潮”酒店爆满,当地通过“民宿联盟”实时共享房源信息;平潭依托“蓝眼泪”自然奇观吸引游客,民宿房东主动提供追泪路线指导。
事件曝光后,网友评论称“局长家成了最美的风景”。这一评价背后,是游客对文旅服务“温度”的认可。在社交媒体上,多位游客分享类似经历:有人因航班延误滞留机场,被文旅局工作人员接至家中过夜;有人因突发疾病求助,文旅局协调医院开辟绿色通道。
“真诚待客的心,比任何营销手段都更有效。”一位文旅行业专家指出,近年来,部分地方文旅局长通过短视频出圈,但真正的口碑来自细节。例如,宣恩县文旅局在游客入住后,次日仍跟进回访,询问是否需要延长住宿或调整行程;武都区文旅局副局长在安置游客后,公开征集改进建议,称“希望更多人关注武都,多提意见”。
五一酒店爆满事件,既暴露了旅游旺季的供需矛盾,也凸显了文旅应急机制的重要性。从宣恩的“局长家借宿”到武都的“千间宿舍开放”,各地实践表明,文旅服务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在“最后一公里”展现人性化关怀。
正如游客黄雨中所言:“一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当文旅局长打开家门,当民宿老板娘深夜协调房源,当学校宿舍变成临时驿站,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悄然重塑着游客对一座城市的印象。或许,这才是文旅产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