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民常念叨‘进村无门,出村无路,山上无树,吃的无粮,住的无房’,现在再看咱村,民宿满客、街市热闹,去年旅游综合收入直接破千万!”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党支部书记张凯站在“天上的街市”民俗文化街旁,望着穿梭的游客感慨道。这个培育出13名博士、19名硕士的“状元村”,正以片区化发展为翼,上演着从贫困山村到旅游标杆的蝶变。
谈及发展转折,张凯直言关键在找对路子:“2020年前咱村旅游就靠‘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收入微薄。后来纳入莱芜区北部‘山水田园’片区规划,2021年和山东文旅集团合作,搞‘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才真正盘活了资源。”他介绍,村里投资1.2亿元打造20余种业态,闲置房屋改造成统一运营的精品民宿,72处泉水保护性开发,300亩生姜基地融入旅游体验,“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村民要么在项目务工,要么靠土地流转、摊位经营增收,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8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兴旺更让人才回流。张凯笑着说:“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民宿管家、营地导师等新岗位留住了人。青年朱帅返乡创业后加入村党支部,亓秀娟开的汉服小馆周末客源不断,10余名青年主动回来建设家乡。民生也跟着改善,一半村民住进二层小楼,70岁以上老人能在老年公寓免费吃住,这都是片区发展带来的实在好处。”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处级领导干部亓海静表示,王老村的蜕变是片区化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我们以‘万人下乡千分提升工程’为抓手,绘制东西南北中五幅振兴图,北部片区主打山水田园特色,就是要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通过招引山东文旅等企业村企结对,实现以强促弱,真正做到建一片成一片活一片带一片。”
谈及片区联动成效,亓海静用数据佐证:“目前莱芜已打造区级片区14个、市级3个、省级2个,每个片区平均带动就业300-400人,村均增收约10万元,园区累计带动就业近万人。王老村作为核心节点,已辐射周边10个村、42平方千米,带动附近十几个村100余人就业。”他提到,差异化定位是片区发展关键,“王老村设计IP形象‘姜宝’强化品牌,南部片区深挖红色资源,每个片区都结合禀赋找特色,避免同质化。”
对于未来,张凯透露:“下一步计划建农产品直播间,把咱村生姜、手工煎饼等特产卖向全国,同时带动周边村一起发展,助力‘雪野三乡·和美画廊’建设。”亓海静也表示,将持续以党建统领片区发展,深化改革赋能,提升乡村产业、建设与治理水平,为齐鲁样板省会标杆探索更多路径。从“状元村”的文化底气到旅游村的产业活力,片区联动正让更多乡村走上“村美民富产业旺”的振兴之路。
记者手记
踩着青石板路漫步王老村,最直观的感受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全榫卯结构的民居改造民宿保留古韵,智能门禁与文创市集彰显活力;村口老槐树见证岁月变迁,不远处的非遗工坊里,手艺人正专注制作莱芜手造。与村支书张凯聊天时得知,村里曾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年轻人纷纷外出,如今20余种新业态催生民宿管家、营地导师等新岗位,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吸引1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
在“天上的街市”美食街,50多岁的村民李大姐正售卖手工煎饼,她笑着说:“以前种地一年挣几千块,现在守着摊位月入近万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生姜体验园内,游客跟着农户学习种姜技巧,刚挖出的生姜转眼变成餐桌上的特色菜品,农文旅融合让农产品附加值翻倍。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的民生改善:一半村民住进二层小楼,老年公寓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吃住,“宜居宜业”不再是口号。
从“状元村”的文化底蕴到旅游村的产业活力,王老村以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以村企合作激活沉睡资源,以文化赋能提升品牌魅力,三者交织让这个小山村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产业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新黄河
编辑: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