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日本深秋本应是枫叶季的旺季,可老墨留意到,东京银座的免税店却少见排长队的景象,大阪心斋桥的药妆店也没了往日的喧闹。
谁能想到,这个被称作日本“第二大出口”的旅游产业,如今竟把日子过成了看中国游客脸色的模样。
一句出行提醒,就让日本商圈掀起了退订潮、库存潮,这“输血”的管子一松,寒意瞬间就透了底。
中国游客:日本旅游业的“压舱石”
要说中国游客对日本经济的分量,数据和现实都摆在那。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赴日游客就有749万人,占了日本外国游客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消费总额更是达到6.9156万亿日元,妥妥的“消费主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游客人均花费能到27.7万日元,比国际游客平均水平高出5万多日元,东京银座的三越伊势丹百货,近四成销售额都靠中国游客撑着。
这种依赖可不是嘴上说说,直接体现在就业上。
日本旅游业里,从免税店的中文导购、旅行社的导游,到酒店的民宿管家,大概60万个工作岗位都和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挂钩。
有测算说,每少100万中国游客,就会影响2.3万个就业岗位,这数字可不是闹着玩的。
日本旅游业的“急刹车”
11月以来这波变动,把这种依赖的后果暴露得明明白白。
起因是日本首相涉台言论引发局势紧张,加上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多发,官方发布了出行提醒,文旅和教育部门也跟着发声。
信号一出,市场立马有了反应,一天之内中国游客的赴日订单就蒸发了12万笔,国内航司的涉日机票退订量超50万张,占总预订量的三成。
最直观的冲击先砸在了酒店和商圈。
北海道札幌的一家酒店,11月14号开始就接连收到中国游客的取消订单,到19号已经退了约20晚住宿,经理神谷亮佑直言,要是这情况持续到冬季旺季,后果不堪设想。
东京迪士尼原本有两成客流来自中国,现在只能急着联系中国旅行社稳住高端客源;一家以中国游客为主要客源的日本旅行社,今年剩余时间的预订量直接锐减80%。
零售和股市的反应也不含糊。
银座的奢侈品门店导购说,最近到店的中国游客少了六成,货架上的高端化妆品库存开始积压,有些药妆店只好急着推广“花呗分期”拉消费。
资本市场更直接,化妆品公司股价跌了9%,度假区运营商股价跌了6%,航空公司股价也跌了3%,明摆着对未来收益没了信心。
从产业链到GDP的“连锁反应”
这还只是表面影响,更深的冲击藏在产业链和地方财政里。
中国游客爱买药妆、化妆品这些特定商品,很多中小供应商都是按旺季客流备货的,现在需求突然断了,库存堆在仓库里,现金流都快转不动了。
日本旅游业对地方GDP的乘数效应能到1.2-1.8,游客花的每1日元都能带动交通、批发等多个环节,这钱一少,地方财政立马吃紧,公共设施维护、福利投入都受影响。
有机构算了笔账,要是中国游客减半,日本GDP可能下降0.2个百分点;要是骤减90%,经济损失能到2.2万亿日元,GDP要被拉低0.36%。
要知道日本第三季度GDP已经按年率下降1.8%,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网上还冒出了付费的“日语代打电话”服务,专门帮不擅长外语的游客退日本酒店和商家订单,这细节里全是现实。
其实日本旅游业早该察觉问题了。
中国游客的需求早就从购物转向文化体验,但日本的服务除了支付和语言的小改进,内核根本没跟上。
现在商圈才想着把免税店改成茶道体验馆,显然是来不及了。
中国游客的选择从来都是用脚投票,这股消费力既是助力也是镜子。
日本商圈的波动也说明,真诚的交流和稳定的环境才是长久之道。
相信不管是旅游还是合作,只要守住底线、拿出诚意,总会有健康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