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戈
印象中,徐霞客游黄山时是大雪封山。我去黄山时,恰也赶上风雨如晦。既然是来观景的,索性放下自己心中的预设,到此一游,也许会看到雨中不一样的景致。
雨不停地下。在山下买好雨衣雨鞋,乘缆车上山。雨中能见度低,远景烟笼,深岩雾锁,越往上行,越感神秘。缆车匆匆驰过的树木掠过即消失,影影绰绰的,前方永远是一片灰蒙蒙的未知。
到了山上,便见到了迎客松。但见松枝摇曳,却看不到生根的岩石和壁仞,更看不到远山近岭、千峰万壑。迷雾之中,山的面目连想象都有了难度。雨打湿了裤脚和鞋子,冷飕飕的。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不免心中有些怯惧,遇到一个团队,赶紧尾随。
跟着团队,我到了光明顶等几个著名的景点。能见度低,三五米之外,多少美景都是靠想象,可见的永远都是身边的松枝婆娑,前途未卜。但很快,我便在树枝的张牙舞爪中练就了想象出长松迎风的能力。因为通过树的气势和山间气韵,只要有虚静之心,是可以感受到其中蕴藉着的气度的。风雨里无多远望,但需用心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特意选择了一个既能看日出又能看日落的地方住下。第二天早上起来,四顾又是一片白茫茫,心里的一丝侥幸也彻底放下。这时,意外出现了。
“快看那边!”一位同在院子里散步的游客兴奋地喊道。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云雾之中,有了眉一样的山形!雾在变小!刹时,眉形的附近又开始了烟霭蒙腾,朝晴晃朗,黄山顿时有了山的神性和生命感!我被眼前这意外的赐予所感动,心中满是对山的敬意和对生命的祈祷:红日初升,烟云缥缈,孤峰远设,人心旷阔!
打消下山的念头,再次慕名去了光明顶,天都峰,西海等著名景点。不比当年徐霞客“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更无需攀草牵棘,只要不去险绝之处,黄山的著名景色都可以轻松打卡。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临此山,我方真正领悟其中深意。黄山之美,不仅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更在于它完美凝聚了中国美学的气韵与精神。
这种气韵,首先体现为一种天然的秩序感。放眼望去,群峰虽姿态万千,却非杂乱无章。它们主次分明,彼此呼应,似一幅宏大画卷中精心布局的笔墨。自山下仰望,山势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自山前窥探山后,景致掩映,层次丰富;自近山眺望远山,虚实相生,意境空灵。这种内在的秩序,并非人为设定,而是天地造化之功,它让人在观山之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安定。
其次,是那充盈于每一处石缝间的顽强生命力。作为北方人,我曾惊叹于黄山松如何能在光秃的岩石上长得如此伟岸。雨雾中的探寻给了我答案:这里丰沛的水汽与缭绕的云雾,本身便是最丰厚的滋养。只要有一线缝隙可供扎根,松树便能吸纳日月精华、雨露霜华,最终破石而出,舒展成令人惊叹的姿态。这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生命隐喻?
云雾缭绕,恰似中国书画中的留白,予人无限遐思;群峰错落,深含传统哲学的秩序与礼仪;而奇松倔强,则尽显生命的柔韧与昂扬。它既有含蓄雅致的静态美感,又不乏灵动坚韧的生命力量,最终达成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便是黄山赐予我的最深启示。
上一篇:贵州这个村庄,有1200多株古银杏,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