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团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制图\郭晗
近些年,老年旅行团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部分自媒体博主甚至开辟了专门赛道,加入银发队伍,体验大巴往返上千公里的“铁腚”旅行团。
这些老人,为何选择报团旅行?除了“铁腚”与高精力,他们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隐情?记者决定加入一个江西婺源3日游团,与这些老人聊一聊。
退休老人占九成以上
旅行团一共50人,90%以上为退休老人,男性不到10人,只有4对夫妻,其余多为姐妹结伴。
从武汉出发到婺源,全程大约480公里,行驶了近7个小时。大巴车在服务区停留后,导游开始活跃气氛,带着大家唱起了歌。之后的旅途中,车上就没有安静过。
我旁边坐着一位阿姨,穿红色外套,一顶手工缝制、缀有白色花边的藏蓝色发箍装饰着花白的短发,黑白相间的珠串手链、粉色戒指点缀着黑瘦的手。她68岁了,瘦瘦的脸上布满皱纹。
刚上车,她塞给我一个茶叶蛋,我有些惊讶地表示感谢,等我吃完,她还收走了我手里的蛋壳,放进了自带的垃圾袋。
接下来,我的手里陆续出现一小把瓜子、一个小面包、一包小蛋糕、一个奶片、一小包锅巴,还有一个橘子。她看我愣住了,主动说:“吃呀吃呀。”我忙不迭地答:“阿姨,我吃饱了。”她不在乎,又给了我一小盒山楂片。
熟络之后,她让我喊她刘姨。
买保健品免费出游
刘姨是随保健品公司一起来的,店员小高带队,车上还有7位老人同行。刘姨之所以能获得免费出游的机会,是因为她已在店里消费了6000多元。
小高30多岁,旅行中对老人的照顾无微不至。午餐买可乐,晚餐带红酒,路上买水果,返程送特产。上下车时,小高总站在老人身旁,扶着他们的胳膊以免摔倒。
有次进景区前,婺源下起了大雨,年龄大的老人不愿下车,导游多次催促,小高说:“他们年龄这么大了,出了事谁负责。”导游带着团队走了,小高留下来陪他们,笑着说:“等会儿我去买扑克牌,咱在车上玩。”
等雨停了,小高才带着想去游玩的老人进景区。由于团体票已作废,他只好自费买了门票。刚进去一个多小时,他掏出手机看到一个未接来电,是刘姨打来的。他担心出什么事情,一路小跑出了景区,见到刘姨才舒了一口气。“干我们这一行,就是要做好服务。”小高喘着气说。
刘姨知道,小高做这些的目的是卖保健品,但她享受这样的生活,店里有人陪伴,偶尔还能出去看看。
1999年,刘姨办理了内退,每月有5000元左右的退休金,但她仍觉得不太够花。刘姨有颈椎病,肠胃敏感,每月水电煤气、买菜、看病等开销需1000余元。剩下的要补贴给儿子,她尝试过3个月不给钱,儿子不客气地说:“你不给我,给谁呀。”她为这番理直气壮的话语心寒。
担心养老钱不够吗?“不要紧,走一步算一步。”刘姨说,不为晚年生活感到焦虑,“现在养老院多得很,到时候看情况。”
参团旅行也有无奈的因素
旅行团的体验并不舒适。
10人一桌的团餐难有食欲,整个饭店仿佛只为旅行团服务,不同的旅行团会聚在一起,桌上摆着相同的饭菜。
米饭干巴软塌,吃不出大米的香味,桌上的菜又油又咸。同桌的阿姨教我辨别菜的品质,指着那盘松仁玉米说:“这个玉米太黄了,颜色不自然,一看就是罐头里的。”
叔叔阿姨们对团里的安排不满意。一位叔叔说,他前段时间参加过一个高品质旅行团,游青甘大环线,一个人团费也不过3000元,但吃住以及导游的专业度都远超此团。
实际上,叔叔阿姨们参团略带一些无奈,一位阿姨说,她和爱人不会开车,子女旅行不会带他们同往,“我们不常出来玩,一年也就两三次”。
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旅行还是要继续。
在婺源的第一个晚上,我下楼散步,碰到了徐姨。她很有气质,黑色小礼帽别在乌黑的卷发上,个子高,背挺得很直,完全看不出她已经59岁。
这天,徐姨和王姨在寻找汉服店,想购买一套汉服好在景区里出片,可转了一路,碰到的店均只租不卖。“算了,我不想穿别人穿过的衣服,肯定没有洗过。”她略带失落地说。
回酒店的路上,两人拿出手机展示她们的照片。光线柔和,表情自然,每张都符合年轻人的主流审美。
在我的夸赞中,徐姨开心地讲起她的退休生活。
她在老年大学里学走秀,常跟王姨这些老街坊去武汉周边的公园、书店拍照。正当我羡慕时,徐姨叹了一口气说:“现在的重心还是家庭。我就是孙子的保姆,出发之前我跟他说要去旅游,他气得不得了。”
王姨接过话头,出发前,她做了一桌好菜,煨了一锅鸡汤、一锅骨头汤,还烧了一盘排骨,对女儿说:“这是我给你们做的预制菜,你自己再搞点小菜,尽量在家吃,别点外卖。”
夜色中,我们行走在路上,环绕着嘻哈的笑声。我问她们:“今天累吗?”徐姨说:“只要不在家里做饭,我出门就像打鸡血一样。”接着又是一阵笑。
(文/图据九派新闻)
上一篇: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研究成果
下一篇:羊卓雍错初冬风光